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仁珍千寶仁波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講解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剛薩埵大虚空》、《覺性杜鵑》、《吽之封印中陰引導》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Re: 仁珍千寶仁波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講解

文章yjyhh6798 » 2024-12-16, 14:28

SW 寫:本週末(12/14-15)和下週末(12/21-22)筆者要參加網路課程,一天四小時,故停刊兩日,兩週共四日。

感謝師姐。以前見師姐忙碌打字手部勞累受傷,建議打字把手腕完全放鬆。手指敲打,這樣就沒有問題了。
人生美好
yjyhh6798
一般會員
 
文章: 2
註冊時間: 2024-09-15, 15:44

Day6 PM(1)

文章SW » 2024-12-17, 00:45

2024/10/11 05:00AM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6 PM)

(上半場13:03)請大家生起慈心、悲心的菩提心,並且向根本上師、傳承祖師們做祈請,安住於廣袤清淨當中來聞法。

我們繼續接續我們之前所講述的法類。以上我們已經概略講說了基道果三者,上述同時也講到了關於如何的覺受顯現,以及如何來產生成果。(英譯:我以濃縮的方式介紹了大圓滿教法。過去幾天講述了相應於我們的大圓滿的基道果,亦講到獲得體驗,以及如何達到果位。)

這邊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修持大圓滿,大圓滿顯現的話,我們應該如何做持修?(英譯:我收到一些問題,有些人問:一旦我領受了大圓滿教法,那麼我該如何修持大圓滿?)

我們在修持大圓滿立斷的時候,可以結合任何實修,可以切實結合任何論典來修持,都是可以的,並沒有特別的侷限。或者是我們什麼時候有空,即便是結合了世間的一些事情來修持的話,也是可以的,沒有什麼禁止。(英譯:講到立斷修法的時候,那個修法可以隨時修,無論何時何地都沒有關係;只要有時間就可以練習,甚至可以與日常瑣事結合來修。)平時如果自己有在做課誦〔或持咒〕的話,〔也〕可以結合立斷來做實修。不需要特別為修持立斷而闢出一個時間,空出一個空暇的時間出來,不需要的。

就像我們在講解大圓滿的時候會說:座上修或座間修兩者無別,意思就是說,我們特別空出一個閒暇的時間來修持,又或者是在座下、離開座位的時候、日常的生活行為當中修持,兩者都是可以的。(英譯:這裡說有座修和非座修的區別。所以你可以進行這種修法,你可以設定一座來修,或是沒有任何座修,那你就可以一直練習。)

對於多數人來講,他在座上的時間是比較短的,反而是在座跟座之間的時間是比較長的。所以如果能夠利用座間的時間、這個空暇時間來做修持,並且以這樣的方式來讓我們提起專心,這是十分重要的。

正因為我們要見地和見〔者〕兩者融合,要無改造、無修整,同樣因為我們心原本的法性也是無修改、無雜染、無修整的,當我們在生起念頭的時候它是有改造的狀態,但是當我們趣入等持、禪定的修持的時候,是屬於無改造的。(英譯:如果一個人獲得或處於這個見、正見的境界,並且認識到實際意義,那麼他的念頭就會自解脫。但一旦你受到這些念頭的影響,那麼以禪定來修就很重要了。)

在一開始我們進入等持的方法,這個方法它是屬於有修整的;因為它是方法,我們真正要趣入的是等持,所以透過有修整的方法讓我們進入等持的禪修。(英譯:進入這個禪定,首先的準備或因就是方法,然後方法的果就是禪定。為了達到禪定的境界,你需要修行它的前行。)當我們進入了修持,修持到一定程度的話,由於修趣入於界,我們的修持進入界的時候,就會成為方便而生之……〔英譯:一旦你練習足夠長的時間,方法和方法的結果合而為一,此時你就不必擔心只有方法了(you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only methods)。〕

透過這樣的反覆修持,當禪修進入界的時候,我成為我見的時候(21:47),我們能夠了知一切能所合而為一,到這個時候境與我們的心是合而為一的,不再有二取。〔英譯:我們說知者與被知者合而為一(the knower and things to be known become one),就是說客體與主體合而為一,所以這就是主要的修持。〕(22:00)

(一校)

............................
Youtube 英譯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S367o6S5M&t=3s
中譯音檔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e7KYwjdTHPmAWryuqm2Iexu5X0H6weN/view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2)

文章SW » 2024-12-18, 00:54

就像我們要取水的話,要從水管裡面取水的話,我們要先放置水管,當水進入,或者說水能夠自然流出的時候,就不需要任何的勤作(就不用理會水管的事了)。同樣地,在我們要生火的時候,需要準備很多條件(備辦火的因):要準備能夠生火的灶、要準備能夠生火的柴和火種,這些方法都是我們需要先去謀求的。但是當火已經燒起來的時候,就不再需要這些工具了。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做改造的,也就是在一開始我們會分有座上跟座下修,兩者是分別的。在這個時候是改造的,但是我們要進入到座上與座下無有分別的法行,這個是重要的。(英譯:當我們說座上和座下時,座上意指你只專注於禪修,然後座下意指你正在參與其他的事務。然而,我們需要將這兩者合而為一。)

但是我們不是說座下的時候不需任何準備,是要準備的,需要很多的前行準備,需要有一個造作的動機,這個動機它是修改的、修整的,但是需要有它的幫助讓我們進入座下的修行。(英譯:一旦你進入座下之後,那麼你應該要發心讓自己不會失去這種見地的了悟狀態。)那我們在座下的時候要如何做修持呢?我們要達到不散亂、不向外發散的專一,以這樣的專一為基礎去修持。(英譯:於是我們就講到如何在正念不散亂的情況下進行禪修。)

所以當我們在修持立斷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覺性可以結合平時我們在做的課誦,或是所修的本尊,結合平時我們的修持來作修行。(英譯:本覺,即立斷的覺性,你可以在任何時候與你的念誦或本尊儀軌等連結起來。)

相反地,要修頓超的話,如果不特別安排一段時間,在一開始的時候不安排一段時間來修的話是修不成的。(英譯:頓超的修法則有必要安排座上去修。)不論是要仰賴日間的光也好,或者是要仰賴夜間的黑暗也好,必須要根據我們所在地的環境的緣起力,然後特別安排一個時間、一個機會來做修持。(英譯:這個頓超的修法是依賴光,也依賴其他的條件,所以也需要專門的座修或時間來進行。)當然,當我們都能夠穩定地生起光明之後,就不需要這樣子特別安排一個時間來做修持也沒關係。(英譯:如果你的光明相或光明現相是穩定的,那麼你可能就不需要進行特定的座修。)

通常在大圓滿的口訣部裡面,有很多繁瑣的觀修次第。(英譯:一般來說,大圓滿傳統對禪修這些有很多的方法,特別是在我們的口訣部中。)這些都在蓮花生大士對一位大師所講解的教授裡面,包含在這裡面。〔英譯:這是蓮師對尊貴女王(the glorious queen)所自然生起的引導文,這是很重要的。〕

在這裡面說了我們需要仰賴前行,那這個前行是什麼呢?分別有三種:一個是要修無常觀,然後修皈依,然後再對上師做祈請。這三個是作為這個修法的前行〔,這些都是必要的〕。

然後我們的身語意三者要專注,這個時候〔在此修持當中〕所生起的任何覺受(體驗)都遷至法性狀中。然後最後就要作發願和迴向。這個是最為輕便簡要的(這是一個簡單容易的修法)。雖然這麼說,但是密法(無上密咒乘)當中的所有修法都具足這幾點。除了正行會依照個別的狀況有所不同,但是剛剛講的這幾個都包含在儀軌裡面。所有噶舉或寧瑪派的前行儀軌都包含了這幾點,都是以這個作為次第而修持的,所以以這樣的方式去做修持——依剛剛講的這些方法,次第去修持。

通常我們講到果的時候有分為兩者:一個是暫時性的成果以及究竟的果。在這邊我們稍微講(強調)一下暫時性的果,也就是道相。

在大圓滿的《龍薩續》當中這麼說:當我們在正式進入修持的時候,需要有四個條件來作為輔助。〔英譯:在大圓滿密續中,我將此密續翻譯為“Blazing Matrix”,但它主要是「龍薩」(Longsal)。這裡講的是大圓滿的四個支柱(four supporters),這些都是必要的。第一個稱「不動」(Not Moving),然後是「安住」(Settling),然後是「獲得」(Obtaining),然後是「自然安住」(Natural Setting)(按:後面說的是「確信」)。〕

三不動搖

在這四個條件裡面,首先第一個是不動搖。(英譯:就是這四個。第一個,我們稱之為「三不動搖」。)所以三個不動搖是:身不動搖、眼睛不動搖,和心不動搖。

1. 身不動搖

所以身體都不動搖,它結合了法報化三身的不動搖。(英譯:當我們說身不動搖時,是說你要保持三身姿動,這和法身、報身、化身的姿勢有關。)通常在大圓滿的論典教授當中,有很多關於身體不動搖的坐姿(有許多坐姿或身體姿勢)。在這裡面作為比較主要或者是核心的,就是法報化三身的身姿做不動搖,以及心性休息。(英譯:特別是在大圓滿中,我們強調這三種姿勢,然後也強調心性的休息,也就是這樣坐著。)(34:08)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3)

文章SW » 2024-12-18, 22:34

這些不同的坐姿都跟我們覺受的能力顯現有關係,但是如果我們要安住的話,用一個坐姿就可以了。(英譯:這些不同類型的坐姿或身體姿勢是為了加強修行,這只是方法。)雖然噶陀耳傳當中也有很多的坐姿,但是總歸下來也都是匯歸在法報化三身坐姿和心性休息兩者上面。所有遍智龍欽巴大師、持明吉美林巴大師,和噶陀耳傳的傳承〔和其他大圓滿傳承〕上師裡面,他們都對心性休息非常的讚揚(強調),說這是非常殊勝的。

如果要講到它的功德利益的話,它能夠敞開我們心性休息的修持,能夠敞開七十二條脈讓風能夠通暢。(英譯:我們強調這種心性休息的姿勢,也就是說一旦你這樣坐,就能正確安置你的脈、風、明點等等。)這樣的坐姿也就是噶千仁波切現在的坐姿,堪布門色也都是這樣安坐的,堪布門色他的上師堪布阿瓊,也是這麼安坐著。這樣子往上去數的話數不清。

總而言之我們向上看的祖師,巴楚仁波切和他的上師吉美嘉威紐固,這些上師他們都是這樣安坐的。(英譯:如果你看看他們的傳承,巴楚仁波切和所有持明吉美林巴等等,如果你看看他們的圖像,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以心性休息安坐。)最主要他們都匯合到龍欽巴大師的坐姿,有些人會依照持明吉美林巴大師的坐姿,他的左手會放在坐墊上面。(英譯:至於持明吉美林巴,有時你會看到他的左手在背後支撐他的身體,這顯示他是觀世音菩薩的轉世化身。)

所以以心不改造、心性休息的安住,讓身體不動搖的坐姿就是這樣子。(英譯:所以當我們說這些身體不動或不動身姿時,就是身體不動而坐於心性休息的姿勢。)在以這樣的坐姿然後讓身體鬆弛而坐的話,我們的脈會鬆弛(放鬆)、我們的風會鬆弛,接著我們的心也會鬆弛。

2. 眼不動搖

我們眼睛的看式,雖然有三身的差別,但是依照和遍智龍欽巴大師的話,他的所看的方式是以法身的看式來安住的。(英譯:我們說眼睛不要動或眼睛不動,就是三凝視。)法身的看式是眼睛睜開,然後看向前方虛空中,直視前方虛空。(當我們說法身凝視時,這意指以一種自然放鬆的方式凝視,你是有點向上凝視。)這也是需要以鬆弛(放鬆)而直視,不需要很刻意地睜大眼睛。

當然在不同的狀況之下,會有為了斬斷念頭,還有令本智生起(增長智慧),而眼睛會看向不同的地方,看向下或者是說左邊、右邊(英譯:side by side)等等,這個是在有需求的狀況之下的。這樣的看法會讓我們的念頭感到不適。(英譯:這些做法會讓你的念頭產生痛苦,或念頭變得不舒服。)

這樣的看式不需要長時間的修持,只需要在偶爾的時候去修。(英譯:這些凝視不一定是長時間修,它們只是時時刻刻增強你的修持。)所以如果我們依靠剛剛第一個講的法身的看式的話,我們的顯相,也就是光明的顯相就會慢慢增長。(英譯:如果你凝視強而有力,那麼這些光明的顯相就會增長、強化。)

而我們心不動搖,是指的是我們的心不改造、不修整,自然的狀態去安住〔意指我們需要去安住於本覺的自性中(settle in the nature of rigpa)〕。這樣子不動搖是對界和覺性兩者融合、合而為一、不分別有幫助。(英譯:當我們說「不動搖的心」時,意指瞭解或證悟了「界」——亦即藏文Ying,它就是界和本覺。)

對於初機者來說,在顯相還未明顯、總是有念頭生起,並沒有辦法安住,時時刻刻被有境吸引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改變我們的看式,依靠不同的看式讓我們的本明或者說是覺性能夠通透、能夠直達。(英譯:如果你是初學者,有時需要強調或帶出心的光明面,我們需要切斷散亂的思想。有時這被稱為透過顯現赤裸的本覺或原始的本覺來增強行為。)

3. 心不動搖

讓心不動搖指的是能夠安住,讓明分不會有遮礙。當我們的心顯現明分的時候,會生起穩固。(英譯:一旦你安住於自己的心性當中,那麼你的心就不動搖了。也就是說,一旦你的心安住了,它就有光明的面向。當你的心具有明分時,你的心也就穩固了。)

當我們的心得到穩固的時候,明分對於一些覺性會有明分,不會有遮礙,並且我們的五根也會充滿光輝。(英譯:當我們說一旦我們的心安住下來,我們就應該有這種明分或清明,這意指一旦我們禪修,我們所有的五根門是完全打開的或對此完全清晰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安住,要讓心安住於空朗朗、非常明朗的狀態。(英譯:所以此時我們的心需要安住於本性的空性和光明等面向。)

所謂的極為沒有遮礙、非常明朗的這種狀態,就是指平常我們被棉被蓋住、眼睛閉起來,或處在一個黑暗、昏暗不明的地方,不是指這樣子。明朗是指說非上述所說的等持裡面,我們的識會變得極為清明,但是我們對識所生起的這些不會有執取。(英譯:這與無知或頭腦遲鈍且什麼都不知道——其更像是在黑暗中——的情況相反。因此,我們的心應該具有這種清明的品質來觀看對境。)(47:21)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4)

文章SW » 2024-12-19, 18:54

當我們在說明且鬆弛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是指,當我們光明顯現的時候,有時候我們的意識會在刹那間變得很明朗。但是因為我們不習慣這樣的狀態或者是本智性中,因此會慢慢地又生起執著。(英譯:當我們說光明的心應該有一些放鬆或平靜時,這表示我們首先會遇到本覺或覺性的光明面向,但有時我們又會涉入執取的習氣。)

就像我們看一本書,如果只是把它的文字印現在腦海裡面,然後只是看到文字這樣的狀態的話,不會對我們產生任何影響(這不會真正造成我們進一步的辨析)。但是當有時候我們要去思考文字的意思的時候,我們閉上眼睛,然後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這個文字上面的時候,我們心的意識、我們的五根都完全被涉入這樣的一個念頭當中,那這時候就會遠離了鬆弛。(英譯:但是一旦你看著每句話並想要理解其含義,那麼你的意識就會連上對境,然後我們的心就真正以二元的方式與對境連結了。)

所以在《大圓滿》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個譬喻說,就像是一個小孩到一個佛堂大殿裡面,雖然佛堂大殿裡面有很多的佛像,但是因為他不認識,所以他也只是看到佛像,並不會對〔任何一座〕佛像產生分別等等的執取。〔這些都是例子,所以永遠不會成為明確的意義。〕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聚集了很多人,我們只是往下面對大眾〔快速地〕看一下、掃視一下人群,並不找任何特定的一個人的話,就是看向每一個人而不會有執取。相反地,如果我們在人群裡面找一個人的話,當我們看到他,內心會分辨、會分析,這個時候我們眼根和我們的識就會完全的被吸引,就是會完全被拉過去了。(英譯:因此,若你專注於一個人,先是對境,然後是心,接著是行動,這些一起參與,然後執著或執取就會生起。)這個時候我們的五根都會聚集(變得緊張),就沒有辦法達到鬆弛。

所以當我們在講說「無遮礙」的明分的時候,不是說我們要去執著:哦這個明分它有沒有遮礙。當我們對於現在所生起的光明或者是明分去分辨的時候,就已經涉入了我們的執著了。(英譯:所顯現的都是光明的,但我們也要知道這個光明現相,注意力不應緊張,而應放鬆。)

所以當我們說要解脫的時候,是不論任何內心的轉變或念頭都要認識而解脫,而不要覺得說內心生起念頭而執著了。知道內心會生起念頭就是自然的,只要認識的話我們就能夠解脫。(英譯:無論念頭怎麼湧現,藏語gyu的意思是運動,但談到念頭時,念頭總是在變動。一旦這些動態出現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就應該將其視為解脫。)

假設我們內心生起一個念頭,例如生起一個我們家人的念頭的時候,我們進行分析說:我的家人他最近過得怎麼樣,那這個時候就已經伺察,或者是我們已經開始在追隨著念頭而跑〔,導致更多的念頭鏈〕。

所以當我們覺得口渴的時候,會想起:接下來我要喝一杯茶,這個時候就等於說迎接了未來的念頭,也就是未來還未發生,但是我們準備要去做一件事情的念頭。所以當我們在講念頭的時候,它應該要是當下的一個念頭〔,行動則是之後的某個時間〕。

所以當念頭生起的時候不要追逐念頭、不去修改念頭,就在這樣的狀態之下認識念頭,要讓念頭自地解脫。〔英譯:一旦念頭生起或這些念頭變動,我們就需要認識到這個分別念(namtog, rnam rtog),它就自解脫了。〕

在大圓滿的一個論典當中有這麼一個說法:當念頭生起的時候,在我們的本明或覺性當中生起念頭的時候,只要放著念頭不要去追逐。但是如果我們對於這樣的念頭產生分析的時候,不了解這個念頭是法身的話,那這個念頭會束縛我們,也就等於我們被法身束縛了。〔英譯:在我們多傑森巴(Dorje Sempa,金剛薩埵)口耳傳承《金剛橋》(Vajra Bridge)中說,當念頭的擾動發生時,那麼我們需要認出本覺,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的心就會追逐念頭。〕

所以當我們在禪修的過程當中,念頭顯現,要知道這個念頭就是空性,依照這樣的觀修,然後去努力安住於這樣的觀修。有時候對這樣的行為稱之為執空或者是執明,但是這樣是需要的。(英譯:當我們禪修時,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念頭變成空性,如果我們專注於這些空性的面向,那就稱為對空性的執著;有時我們稱之為對光明的執著等等。)

所以我們不應該被我們本明的赤裸狀態所迷惑,如果我們被……在這樣的……(英譯:因此,它不應該被本覺的赤裸或原始所改造,因為無論發生什麼改造,無論是否透過覺性發生,都無關緊要。)所以對於這樣的赤裸念頭,要知道這是覺性的實相或本明的實相,並且維持這樣的狀態,而不應該執著念頭的赤裸。(英譯:此認知是對我們本覺本身自然生起的,所以這種認知不應該在任何情況下被改造。)(58:21)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5)

文章SW » 2024-12-20, 19:49

三種安住

講完了三個不動之後,接下來是三個安住(three settling states)。第一個是外在〔現相〕(outer appearances)的安住,接著是內在心(inner mind)的安住,然後是氣息(「風—心」或「氣—心」)的安住。

1. 外在現相的安住

第一個是外在顯現的安住。(英譯:一旦這些外在現相安住下來,那麼所有的現相都成為修行的助伴或增強。)安住於外在顯現,從立斷的修持來說的話,也就是所有六受都是自然的性相,以這樣的方式去看到六受即是自然顯現的性相,這樣的安住。然後在頓超的時候是一切顯現,無論是光明的顯現或者是一切任何顯現,都是提升覺性的助伴。(英譯:關於立斷修法,就談到五根的解脫,或五蘊的解脫。至於頓超的修行,則會談到增強的光明境相。)

無論是立斷或是頓超,都是要做到讓心不被吸引、或者說不趣入外在的顯相(自己的識不追逐外境)。通常我們的六受(six collections,六識聚)是非常強力的,所以有時候(大多數)禪修者會被這樣的六受所影響(欺騙)。有一位大師講了這樣的偈頌,他說就像我們的六受的境,對於六受的境來說,我們的念頭就像是魔鬼一樣,它會一直反覆地帶著(引誘)我們去追逐著六受的享受。

所以我們應該要看待六受的境,就只是這樣子看到,然後我們就安放,不去做任何的分析或者是追逐。但是如果我們反覆地去伺察、去分析的話,逐漸地會生起執著。所以在立斷的時候,將六受看待為是自地解脫或本自解脫的(self-liberated自解脫的),看待為這樣的狀態的話,就會自己生起覺性(這些經驗或領悟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地,在頓超的時候看到的所有顯相,不論是光明或者是虹光、或是尊身又或是無量宮,都看待為是自然呈現而不執著是重要的。(英譯:對於頓超的修法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無論佛身或智慧生起,我們都不應對它們有任何執著。)

2. 內在心的安住

當我們在講說安住為內在(內在心的安住)的時候,就是對於內在的顯現不執著,不被內在的一些顯現迷惑而影響。(英譯:當我們說內在或我們的內在,我們的身體是安住不動的,這表示我們的混亂等等安住下來。)

3. 秘密「風—心」的安住

再來第三個是秘密的風〔—心〕的安住,當我們依賴安住於法性之上,讓不清淨的風阻擋的時候……(英譯:我們秘密的「風—心」的安住或者說不動,那就表示我們的證悟發生了。)

所以,當我們在講這三種安住的時候,這三種就是覺受的果,也就是道相(此三者就是我們修行達量的標準)。

(中譯:仁波切以為現在時間到了。)我沒有時間的觀念,所以都是需要別人來提醒我時間到了,據說還有半個小時。因為有一個人給了手勢,所以我以為時間到了。

達量標準

所以我們透過修持的表徵,會顯現在我們的身體和語言上面〔,說明你的修持好壞〕。接下來要講到的是:如何去看到是不是達到標準〔,有分可靠的與不可靠的標準等等〕。〔通常說到〕透過夢境能夠去觀察是否達到標準。〔當然〕一般我們說夢境是迷亂的、是夢幻的,對於修行者來說是這麼講的;但是特別是在大圓滿的修持裡面,是可以透過觀察夢境來瞭解的〔,故也很重要〕。

因為我們的夢境都是來自於我們的習氣,當我們的習氣都完全消除的話,自然就不會有夢境的種種顯相出現。如果有些人他的習氣是好的話,他的夢境也會是賢善的,跟佛法相關的;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的習氣是不好的話,他就會作惡夢。(英譯:夢因阿賴耶而生,若有善的習氣就會有善夢;在阿賴耶裡有惡業,習氣也就會帶出惡夢。)

對於一個極度精進的人(精進的好行者),如果他有如此認真地做修持的話,他的習氣都會完全地去除(修持淨化了所有習氣,夢也淨化了),這個時候不會〔再〕有夢境;所有他原本會產生夢境的顯現,都會自然地消融於法性當中、解脫於法性當中。

如果是一般的中等根基的補特伽羅的話,他的夢境會顯現為光明。再來就是下根者,並且他的精進也是比較少的話,那他就會顯現為好的夢境,不會產生不好的夢境。所謂的好的夢境指的是跟善行、善業相關的夢境。(英譯:善夢是什麼意思?善夢是指在夢中所發生的一切活動都與善行有關。)

例如我們會夢到關於在正法上面聞思修的夢境,同時也會夢到類似見到上師,或者是我們去往諸佛的清淨剎土,又或者是上師在給予口傳的夢境。同樣地,我們會夢到看到一個正在受苦的眾生,對他生起了無比的悲心,同時為了解除他的痛苦而去累積很多善業、做很多修持,會作這樣的夢。雖然這樣子的善業的夢境是屬於好的習氣,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行善夢境的話,也不應該執著。

也有這樣的說法(我見過一部教法)說:只要根除夢境的話,也就根除了中陰。所謂的認識夢境或者是斬斷夢境,就是斬斷中陰。意思是說:瞭解到、認識到夢境是虛幻的。如果顯現了恐怖的景象,我們在夢境當中,能夠在內心當中憶念起能夠解脫的法,知道我們的夢裡面的境是空性的,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空性的。由於境和心都是空性的,安住在這樣的等持當中的話,我們能夠消除夢境。這樣一來,屆時在中陰的時候,我們也能夠中斷或者是根除中陰。(英譯:當我們把這些夢作為一條修道時,這表示當你在作夢時,有些事件某種程度上需要以某種方式經歷,像是通過險道。但你認識到這是一個夢,你就可以改變。在夢中,你記起或意識到一切都是空性的等等,你就可以安住於這種特殊的三摩地中,這表示你是在斷除夢或了知夢。如果是這樣的話,中陰也是一樣的。)(01:15:21)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6)

文章SW » 2024-12-24, 01:11

所以,如果夢境顯現都是善行的話,這個在大圓滿的程度裡面來說,是屬於下根者。(英譯:根據大圓滿的說法,即使你都是夢些善行,那仍然是鈍根。)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夢境來觀察我們修的法現在的狀況如何,但是不應該對於現在的夢境產生好跟壞的執著。(英譯:夢雖是衡量一個人佛法修行是否正確的標準,但不應該執著於這些夢的情況。)

就像我們上述所講的,在頓超的修持裡面會有四相顯現,能夠在四相當中次第地解脫,這個也有一個道相。(英譯:關於頓超的修行,我們講到四相。四相是逐步通過或獲得的。以上這些就是夢的徵相,是你在這四相中哪一種狀態的好的徵相。)

三種獲得

還有三個(最後一個)是〔thob pa gsum,亦即〕「三獲得」(three attainments,三種成就)。當我們說「三獲得」的時候,指的是這「三種獲得」它就像是釘子一樣,只要顯現了這「三種獲得」或「三種證得」,這樣的話,我們的道相就不會被改變,它就是穩固的。(英譯:一旦你用釘子釘平了,你就沒問題了。)

這「三種獲得」分為三種:第一個是於外在顯現能夠獲得自主;於內在的蘊獲得自主;以及與秘密的界覺獲得自主。〔英譯:這裡dbang thob pa(得自在)意指獲得對外在現象、內在的蘊等等掌控的力量。〕

1. 獲得外在現相的自主

現在大多數世間的凡夫都是由於受到外在顯相的擺佈(影響),由於執著外在(我們無法控制外相),所以是受外在顯相的支配。因此外在顯相的改變,就會影響到我們內在的心,所以我們的心沒辦法自主。

就像我們受到環境的支配。比如說現在是早上,然後現在是晚上;早上要起床,晚上要睡覺。我們一直受到外在環境的支配,完全沒有自主權。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會受到炎熱的天氣、寒冷的天氣,或者是食物、衣服等等,現在吃得太飽了、現在又餓了等等,我們一直都是受到外在環境(情況)的影響或者是支配。

同樣地,當我們在從事工作的時候,也會覺得今天事情完成了,做得很好、做得不好,對於工作的顯現,受到工作的支配。我們所遇到的人也是這樣子,我們會去觀察這個人好或壞,完全是受到這樣的支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是完全失去了自主權,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自由的。

所以,當我們說從外在的層面、從外在的顯現而獲得自主(gain power over the external appearances),意思是說,我們看待的一些外緣都是清淨的剎土、都是光蘊、都是光明的本智,所以外在的一切外緣都是這樣子。如此一來,我們從外在的顯現中獲得自主。(英譯:當我們說得到掌控外相的力量時,是指外在現相的情況解脫為諸佛剎土等等,也就是生起本尊相等等。)

2. 獲得內在蘊的自主

當我們獲得內在蘊的自主,我們的幻身就會解脫於光明(內在的蘊就會轉化為本尊)。與受到外在顯相的支配相同,許多人也受到了內在五蘊的支配。由於執著內在五蘊,所以我們就沒有自主權。舉個例子來講,我們不想讓身體衰老、不想讓它肚子餓、不想要生病,因為我們都沒有辦法決定。

有這樣的一句話來揶揄世間人說:當我們出現在這個世界,到底目的是什麼?或許就是我們花盡一生去勞動、去工作,做一個永無止盡的事情,或許這就是我們一輩子的使命。(英譯:有些歌曲、著作、教導說到,生命的目的就是做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如果我們去問一個人:你一輩子這樣地任勞任怨、做這些工作,是不是你這輩子的使命?雖然說他知道不是,但是我們大多數的時間還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雖然我們的身體是極為脆弱的,稍微一點點熱就會感到熱、稍微一點點寒冷就會感到冷、一點點餓就會感到餓,很多外緣都會改變我們的身體,身體會脆弱的,但是我們依然非常執著。我們非常珍視、愛執這樣的一個身體,即便我們知道這樣的身體是無常的,有一天是要死亡、是要滅亡的,但是我們不由自主地會對它產生執著,因為我們的身體一出生就具足了五蘊。

對於這樣子我們無法自主的身體,事實上在變化當中,一刻也不受我們控制的身體,如果我們能夠觀其根本五蘊為空性,並且趣入於讓幻身成就、解脫於光明的話,那我們利用這個五蘊身來修持,或者這個五蘊身就變得有意義、有價值。(英譯:但反過來,透過立斷的修行,我們可以將我們的身體消失或融為最小的粒子,或透過頓超的修行,我們的身體轉變成虹光身,也許這就是目的。)

3. 獲得秘密界覺的自主

第三個是「於秘密的界覺當中獲得自主」。所謂的「於秘密的界覺當中」是指我們的心、我們的本明或覺性。當我們說「於法界和本明為一獲得這樣的自主」的時候,就能夠證悟一切能所都是迷亂相、都是迷惑。(英譯:秘密是獲得法性和覺性的力量。我們獲得了對法性和本覺的力量,然後我們就獲得了對這種主客二元掌控的力量,並將之融為一體。)

所以平常當我們沒有獲得秘密的自主,也就是界覺無二的自主的時候,在修大圓滿的修持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認識赤裸的本明,所以心會散逸;不瞭解這個散逸是法性,而會迷惑。(英譯:當我們無法獲得這種秘密覺性的力量時,我們就無法控制我們的念頭融入本覺。)

當我們在修持妥噶的時候,如果我們不了解而對於顯現的光明產生執著,對於光明滅了,或者是沒有顯現光明而產生憂慮,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落入念頭的深淵。相反地,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這些都是執取,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獲得秘密的自主。(英譯:因此,所有這些妄念,都說明我們沒有獲得這種秘密覺性的力量。)(01:30:50)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7)

文章SW » 2024-12-24, 19:13

四種確信

最後一個是四種確定(gain confidence in four things,獲得四種確信)。第一個是,如果我們瞭解到自己的心的本性〔或本覺〕就是佛,佛並非從外在我們去尋找而證得的,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並且生起定見;當有一天佛性的體性現前的時候,我們就對佛位(證悟)沒有追求。僅僅知道我們內心有成佛的潛力是不足夠的,我們要令這樣的佛性能夠現前(我們需要去證得它)。

對於一個本覺或本明現前的人來講,不需要去擔心說會不會證得佛果,因為本身就是證悟的狀態。(英譯:所以一旦你證得了覺性,你就不會懷疑自己可能成不了佛了,因為你已經在證悟的境界了。)所以對於證得佛果的需求,以及無法證得佛果的憂慮、擔憂,以及可能會落入輪迴的擔憂,以及確定不會落入輪迴的希求(快樂),沒有這四種的話就是四種確定。

〔一旦〕瞭解了一切輪迴皆是自己本明的覺性的顯現(都只是自心的一種現相),瞭解了之後,就不會擔心會不會落入輪迴。所以當我們瞭解輪涅二者無別、皆是一體的法性的時候,就不會擔心,也不會有不要落入輪迴的這種希求。當我們生起這樣的確定,對這樣的確定有認識之後,還需要讓這樣的確定能夠現前深化,變成是一種本質的東西,否則在達到這樣的程度之前,善惡還是對我們自己有影響的。(英譯:在獲得對這四種的確信時,光認識還不夠,我們還應該證悟覺性。)

這樣的道理就像是,我們雖然知道一切顯相都是空性,但是僅僅只是知道而已。就像我們吃很辣的東西,嘴巴會感到辣;或者是有人對你講好聽或不好聽的(無論聽到好或壞的消息),都會影響到你的情緒(念頭)。

一旦我們有境的好壞等等各種的性狀會轉變我們的心的念頭的時候,就代表我們還沒有達到正確的認識。(英譯:對境的外在情況會影響我們的心,這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達到對覺性的領悟。)我們還沒有達到,我們的覺性就還沒有現前。這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四種確定,這個時候我們還只是停在理解的階段而已。(英譯:這表示我們並沒有真正對本覺的本性產生信心或確信,但我們可能已對本覺有所瞭解。)

一旦我們的身體還是會需要仰賴〔其他〕或者是受到影響,就如同我們不吃東西的話,我們會覺得餓,這樣的飢餓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的話,那就代表說我們還沒有脫離對於境的執著。(英譯:所以在這件事上,只要你對五蘊有執著,你就會對「我」有執著。同樣這裡說到食物,如果你不吃食物,就會傷害你的身體。所以只要我們需要生存,就需要依賴食物。)

當我們還處在這個階段的時候,嘴巴只是講說:我的心(身體)是空性的、食物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不需要吃東西。〕但是我們身體受不了,所以僅僅知道是沒有用的。所以如果我們知道每一個眾生包含我們自己都有成佛的潛力,我們都有成佛之因,這樣就覺得滿足(不做任何事情)的話是不行的。雖然我們知道所有眾生都有成佛的潛力或因,還是要結合實修,讓我們的如來藏(佛性)能夠現前。當我們達到這樣的程度的時候,就不需要尋求佛的幫助,不需要仰賴佛。當我們生起這樣(強烈)的確定的話,也是一種道相。

那麼就請我們大家來做迴向發願。(01:38:45)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8)

文章SW » 2024-12-26, 01:12

** *

(下半場 02:06:13)再次地請各位以殊勝的發心來聞法。

在主題裡面,我們已經講了二果當中的暫時之果〔,關於立斷和頓超結合的修行〕,現在要來講究竟的果實。在本頌的行文當中說「離障勝果位」,一般離障的話通常會指煩惱障,但是在這邊我們所說的離障是指離兩種蓋障:離煩惱障和離所知障。離二障——離煩惱障和所知障這樣的果位,它就是離戲的,因此是遍及一切十方四時(三時)的本智,同樣也是如同無漏功德之海般的存在(也是一切無漏功德的根源),同時也指具足十力、四無畏的佛陀本智(功德)。

這個時候我們講的這樣的形象,它不是單獨指特定的一種形象,或者是只能有一種形象。(英譯:這個身或智慧,不具土地、面容等,有點像是實相。)離於一切戲論的本智狀態,本然智慧的狀態。(英譯:它離於一切戲論,是所有現相或顯現的源頭。)在本頌裡面說:「爾時等同虛空智慧身,饒益十方三時無邊眾,普降一切所欲如意寶, 願得究竟離障勝果位。」在本頌裡面說「爾時等同虛空智慧身」,這個身指的是文殊師利菩薩。(英譯:這裡說「爾時」——那個時候,講的是遍及一切等同虛空,這個智慧身就是文殊師利。)

所以這樣的文殊師利,祂超越了一切方向和時間,不是以這樣的世俗、世間層面來安立的。(英譯:是說這個文殊菩薩或智慧身,無有偏墮,不隨方向,不隨時間。)由於他的智慧身是超越了一切方向、空間和時間的,因此祂的身(智慧薩埵文殊師利)遍及一切、世間界,無所不遍及;同樣祂的語和祂的意、祂的事業,也是無礙地遍及一切世間界的,任何地方的眾生都能因此而饒益、受益〔,直到輪迴結束〕。

所以說祂(智慧薩埵文殊師利)就像是一個能夠為一切眾生普降所欲(利益和安樂)的如意寶藏〔或源頭〕。所以當如同這樣功德寶藏(如意寶)般的殊勝的本質遍於一切眾生以及清淨剎土的時候,生起文殊菩薩,〔其是〕離於一切世間念的。(英譯:所以文殊師利的寶藏已遍及眾生一切處,但文殊師利本身卻是以無分別而生起的。)

當我們在講說祂是功德的寶藏的時候,指的是祂斷除了一切世間的所有遮障或蓋障,並且圓滿具足一切特質功德。(英譯:當我們說善功德時,善功德的意思是淨化或斷除一切所斷,並圓滿所有的證悟。)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能夠去向一切眾生,因此說祂的事業無邊。

所以當我們上面在行文當中講「離障」的時候,指的是遮止阿賴耶的八識聚,和連帶心和心所的流動(動態)都能夠完全遠離,並且證得覺性大本智。雖然證得了覺性大本智之身,但是卻不滅自性光明和大悲周遍的本智自相,所以除法身,外色界並未隱沒,如虛空般沒有偏私的遍滿,而顯現在外行利生事業。(英譯:這個真實身以慈悲等等遍滿一切,但這個真實身卻沒有任何思慮。)

當我們從四種迷亂來解釋的話、來看待本智的話,對一切眾生的利生事業,當我們有迷亂的時候,並沒有辦法遍及一切眾生行利生事業。(英譯:當迷惑或迷亂隱沒於基,或消融於基時,利益眾生的事業就能遍滿。因為一旦我們有了迷惑,所行使的事業就無法遍及一切眾生。)

所以,因為諸佛的心意是如同虛空一樣的、是無邊的,所以能夠無礙地遍及一切有情。但是我們眾生的心是有侷礙的,因為我們執著為實有、執著為有相、執著為有為法,所以我們的心就變成非常片斷的,分成幾個片段(因為我們執著於每一個念頭的生起)。諸佛的心意,它是沒有空間或者是方向的侷礙,所以是無礙的(遍及十方);但是眾生的心是侷礙〔和偏私〕的,我們是單面的、是片面的。

所以當我們在講諸佛的心意的時候,是指完全地離於蓋障,所現起的自身本智是完全地融入於法界當中的。(英譯:一旦二障徹底清淨,智慧就會生起,這就是究竟法身。)而這樣的本然智慧它是具足了二智(所以佛有兩種智慧),也就是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

所以諸佛無所緣的這種悲心是恆時不離於所化的一切有情。〔英譯:所以這些無緣慈悲總是與佛心(Buddha mind)同在。〕如果對於眾生來講,如果我們想要在內心當中融入諸佛心意的加持的話,如果我們的內心不具有信心、虔敬心和正等心(虔敬心和慈悲心)的話,是沒有辦法融入諸佛加持的。

就像外在的陽光再怎麼燦爛,如果我們將房間的門、窗戶整個都關起來的話、都封得死死的話,那太陽的光芒也是照不進這個房間的。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融入諸佛加持的話,我們要清淨自己的心、開啟心裡的門(打開心門)。怎麼樣開啟心裡的門呢?透過信心、清淨觀和悲心,與此相結合的心便能夠開啟心的門,如此諸佛大悲的光輝便能夠照耀入自己的心中。

所以,我們所做的任何修持,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或者是善行等等的禪修,這些都是為了要消除我們內心的無明黑暗障,使諸佛的加持光輝能夠照耀入我們的心中。(這些都是打開我們的心門,以便消除我們的障礙並揭示神聖覺性)。(02:23:04)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6 PM(9)

文章SW » 2024-12-26, 19:54

一旦只要我們自己能夠以信心和虔敬心開啟門的話,由於諸佛是圓滿所斷、圓滿所證的功德(智慧),所以祂們的大悲和加持(事業)是恆常都在的。由於諸佛具足了遍及一切的智慧和普及一切的大悲,所以只要我們自己的方面具足條件(具足虔敬心)的話,那麼諸佛的無遠弗屆的智和悲〔的加持〕一定能夠照耀(進入)我們的心。

不僅如此,諸佛同時也顯現了所有人類的化身,化現為我們的上師、善知識們〔教導我們〕,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給我們帶來利樂。同時有時候也會化為種種的化身,例如土石、木頭(樹木)等等,來做利生事業。如果我們認識〔一切諸法皆為佛陀色身〕的話,那麼三界就是諸佛的無量宮以及遊戲;如果我們不認識的話,就會看待三界如同痛苦本質的火宅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看待佛陀離我們極為遙遠的話,那諸佛就會離我們極為遙遠;如果我們看待佛陀與我們很近,並沒有距離的話,那麼諸佛就與我們沒有距離。就像在大圓滿和大手印裡面也都講了:「自心即是佛」,如果我們能夠認識、知道這個道理,並且認識自心即是佛的話,那我們的心便能夠與諸佛的心意,以及完全圓證的本質結合。(英譯:同樣地,如果我們這樣觀待,那麼自己的心就等於佛心了,我們就能解脫了。)

(口傳)在這邊講說了文殊菩薩的果,在講文殊菩薩果的時候,又稱為文殊果的五法。但是如果我們在基的層面沒有辦法認識得很透徹的話,在這邊講果也是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暫時就這樣放著,就這樣念過去。在目前為止就講完了本頌的主題內容了。(英譯:講到文殊菩薩的果,我們可以解釋果的五種類型或五種功德。但是如果你沒有真正在基上面有很強的基礎或很強的理解,那就比較複雜一點。所以也許我們果就講到這裡。以上正文的部分就結束了。)

三、結行

主要的內容當中分為三個,這邊是第三個,也就是結行的意思,結行分為四個。在第四個裡面的第一個就說明了,開示請法者為殊勝補特伽羅之力。(英譯:第一個講到請求這部文本的特殊人士。)在這邊就講了此願文乃為共稱為「嘉納達吉尼」(jnanadakini)金剛亥母之化身,至尊護樂智慧自在母,於火狗年三月十二日,供養吉祥哈達、珠寶嚴飾之白水晶念珠等聖物並作勸請,而為因緣。

在這邊米滂仁波切就講了,這一部著作(文殊大圓滿願文)是誰去勸請而由他寫出來的。在西藏智者們的著作裡面,透過這邊……應該是叫跋文,在文裡面有敘述五圓滿,或者是說敘述四圓滿的這種優良傳統。那在這裡面就會說:在什麼樣的一個地點寫出來的,有什麼樣的因緣寫出來的,是誰的請法所寫出來的,作者是誰,在什麼樣的時間寫的。

以文殊怙主米滂仁波切為例的話,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還是以人的形態限制降生的時候,也是極為辯才無礙學問淵博的〔、也是一位偉大的修行者〕。他的學問非常的淵博,雖然他沒有經過很多的學習,但是透過修行的方式得到了證悟。任何他的著作都是真實語。

他說他的著作不是隨隨便便寫出來的,他的著作都是具有很大的、很深的內義,並且以非常廣大的悲心作加持而寫下來的。所有他的著作,從最一開始的經題,或者是到最後的跋文,這些都包含了非常大的意義在裡面。

這一部著作的勸請者,她的名字叫作「至尊護樂智慧自在母」(德瓊移喜旺嫫)⑩。米滂仁波切對她非常地稱讚有加。在前面講到共稱為「嘉納達吉尼」(智慧空行母),這邊指的是本智的空行母。(英譯:米滂仁波切說她是智慧空行母金剛亥母的化身。)米滂仁波切說她是共稱,就是被視為極為有名的,那她的有名是不管是對學者來講,或是一般的人(修行者)來講,都是這樣子。

在她的名字上面,米滂仁波切加了「至尊」兩個字,「至尊」二字就是極為的稱讚非常恭敬的意思。(英譯:這裡藏文「傑尊」(Jetsun)是一種尊稱,但由於英文只是翻譯為lady,所以藏語有更多的尊稱,不僅指「女士」。)

「至」的意思是:如同國王一樣,是統領者;「尊」的意思就是代表:有時候我們指聖母,或者是超凡入聖的勝者,有時候會是這樣子,有時候會有其他的意思。〔英譯:Jet 指女王,sun 指帕嫫(Palmo),意思是尊貴的女士(noble lady),(稱之為:)尊貴的女王(noble queen)德瓊移喜旺嫫。〕所以當諸佛〔菩薩〕在化現為凡夫身而利益眾生的時候,有時候會是上師、善知識的身,或者是有時候是菩薩的身(有時候會顯現男相或女相)。

在許多的論典、寧瑪派的論典當中都有說,事業的根源是空行母。所以當我們在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話,祂的母親對祂的事業的開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論是共通的層面佛陀的教法來講,或者是不共特殊密乘的法來說,在一開始法教推廣的時候,都是由勇父和空行們進行了許多的推廣。(英譯:後來,密咒乘教法的傳播就是透過這些勇父和空行而傳播的。)(02:42:50)

........................
註⑩ 「德瓊移喜旺嫫」係按英譯者發音,索達吉堪布這裡音譯名為:德欽旺姆(1868-1927)。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