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源已經穩固了,這時候再添加柴火,那就會燒得越來越旺。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真的如實地認識大圓滿,然後它的力量也展現而且穩固的話(首先認識見地,其次變得嫻熟),它的火是很大的,就像我們房子(整個山林)燒起來一樣。就像我們在美國〔前幾年〕常常會有野火,大家是不是覺得很難撲滅?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本智力量極為顯現、然後獲得穩固之後(當我們具有非常強大穩固的禪修),這時候〔外境或〕煩惱完全對它(禪修)不起任何的影響,只會變成它的外緣助伴,也就是說它的助力。在還未達到這個程度(狀態)之前,我們還是要持續地的累積資糧、清淨蓋障,還是要在上師瑜伽的法上面下功夫,所有世俗諦的法我們還是要持續地精進,直到我們達到這樣的程度。
II-2. 頓超之道
到目前為止,我們就講完了大圓滿本淨立斷(基於本淨的立斷修持)的部分。接下來是立斷和頓超兩者的第二個,第二個是:開示秘密大光明任運(基於光明的秘密)頓超之道。
在修頓超之前,作為頓超的根本,是需要對於立斷的見很嫻熟(要修持頓超,首先你需要認識立斷和本淨的見地)。雖然這麼說,但是跳過立斷而修頓超也不是沒有過、也不是不行(也有傳承可以先修頓超的),見到光明顯現而見到實相的(基於光明顯現而認識的)也有。在過去也有頓超先行而後修立斷的先例(傳承),但是最方便、迅速,或者是說最沒有風險的(沒有任何障礙和困難的),就是先修立斷然後修頓超的這個順序。
過去有這樣的一個詞句〔chi-jiu〕就是:「如果你不先以立斷而行之,便無法以頓超而得證」(「如果你要立斷而不能立斷,那麼你要頓超也不能頓超」),大概是這個意思。頓超的意思是說:我們突然的跳上去,跳到一個地方;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一開始,沒有辦法用立斷的方式斬斷我執的話,就沒有辦法〔突然〕跳到本智的境地或境界之上〔,這就是頓超的意思」。
如果要解釋〔藏文〕「妥噶」(Thogal)〔,它是rling kyis(漸)的相反,故有時一個翻成「頓」(sudden),一個為「漸」(gradual)。〕「妥噶」也就是「頓」的這個意思的話,其實就是說,不需要依照次第,循序漸進,而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意思就是說,只要不需要循序漸進的以外、一蹴而就的,都是屬於頓超;「妥噶」 指的就是這樣子。
〔例如〕如果我們〔打開一本書〕要慢慢地一頁一頁地翻過來〔到最後〕的話,那從最前面到最後面要很長久的時間;但是如果我們將整本書合上的話,它的頭尾是很近的。〔頓超〕就像是這樣子,能夠瞬間地就縮短那個距離。大家聽得懂嗎?就像是我們左右手的手指頭,它可能距離很遙遠,但是你把它放到你的面前合起來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阻礙,是完全的結合的。這個就是 「妥噶」 、也就是頓超的意思。
所謂的覺性光明(luminous awareness,光明覺性)或者是本明的光明,指的是〔我們〕原本〔就具〕有一個母光明(mother luminous awareness),以及透過義的光明(子光明,child luminous awareness),也就是我們透過〔上師直指本覺並〕不斷的修證而達到的光明。當這兩個光明融合或契合的時候,就是「妥噶」 也就是頓超的意思。就像是水融入於水中,本初的本智(基光明)以及透過修道而形成的本智(道光明),兩者本質上並沒有差別,所以這兩者融合的話,就像是水融入於水,完全沒有絲毫分別的意思。
就像我們平時有一個詞叫做「一味」,所謂一味就是說:我們在撒上鹽巴的食物裡面再灑上鹽巴(把鹽加在鹽巴裡),那它也只是鹹味而已,也就是鹽巴的味道,不會有其他的味道。所以所謂的「平等性一味」指的就是這樣子。同理可證,在「基的光明」和「道的光明」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的分別,只是我們要將其融合為一、知道兩者為一的這個過程,次第上有差別、介紹上有差別、透過修行體驗而達到的那個過程有差別。而本初光明能夠直接顯現的(讓母子光明融合相會)這個方法就是「妥噶」,也就是說:能夠輕易地生起。那麼接下來請大家做迴向發願。(01:36:45)
(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