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仁珍千寶仁波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講解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剛薩埵大虚空》、《覺性杜鵑》、《吽之封印中陰引導》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Day4 PM(5)

文章SW » 2024-11-15, 21:43

火源已經穩固了,這時候再添加柴火,那就會燒得越來越旺。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真的如實地認識大圓滿,然後它的力量也展現而且穩固的話(首先認識見地,其次變得嫻熟),它的火是很大的,就像我們房子(整個山林)燒起來一樣。就像我們在美國〔前幾年〕常常會有野火,大家是不是覺得很難撲滅?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本智力量極為顯現、然後獲得穩固之後(當我們具有非常強大穩固的禪修),這時候〔外境或〕煩惱完全對它(禪修)不起任何的影響,只會變成它的外緣助伴,也就是說它的助力。在還未達到這個程度(狀態)之前,我們還是要持續地的累積資糧、清淨蓋障,還是要在上師瑜伽的法上面下功夫,所有世俗諦的法我們還是要持續地精進,直到我們達到這樣的程度。

II-2. 頓超之道

到目前為止,我們就講完了大圓滿本淨立斷(基於本淨的立斷修持)的部分。接下來是立斷和頓超兩者的第二個,第二個是:開示秘密大光明任運(基於光明的秘密)頓超之道。

在修頓超之前,作為頓超的根本,是需要對於立斷的見很嫻熟(要修持頓超,首先你需要認識立斷和本淨的見地)。雖然這麼說,但是跳過立斷而修頓超也不是沒有過、也不是不行(也有傳承可以先修頓超的),見到光明顯現而見到實相的(基於光明顯現而認識的)也有。在過去也有頓超先行而後修立斷的先例(傳承),但是最方便、迅速,或者是說最沒有風險的(沒有任何障礙和困難的),就是先修立斷然後修頓超的這個順序。

過去有這樣的一個詞句〔chi-jiu〕就是:「如果你不先以立斷而行之,便無法以頓超而得證」(「如果你要立斷而不能立斷,那麼你要頓超也不能頓超」),大概是這個意思。頓超的意思是說:我們突然的跳上去,跳到一個地方;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一開始,沒有辦法用立斷的方式斬斷我執的話,就沒有辦法〔突然〕跳到本智的境地或境界之上〔,這就是頓超的意思」。

如果要解釋〔藏文〕「妥噶」(Thogal)〔,它是rling kyis(漸)的相反,故有時一個翻成「頓」(sudden),一個為「漸」(gradual)。〕「妥噶」也就是「頓」的這個意思的話,其實就是說,不需要依照次第,循序漸進,而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意思就是說,只要不需要循序漸進的以外、一蹴而就的,都是屬於頓超;「妥噶」 指的就是這樣子。

〔例如〕如果我們〔打開一本書〕要慢慢地一頁一頁地翻過來〔到最後〕的話,那從最前面到最後面要很長久的時間;但是如果我們將整本書合上的話,它的頭尾是很近的。〔頓超〕就像是這樣子,能夠瞬間地就縮短那個距離。大家聽得懂嗎?就像是我們左右手的手指頭,它可能距離很遙遠,但是你把它放到你的面前合起來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阻礙,是完全的結合的。這個就是 「妥噶」 、也就是頓超的意思。

所謂的覺性光明(luminous awareness,光明覺性)或者是本明的光明,指的是〔我們〕原本〔就具〕有一個母光明(mother luminous awareness),以及透過義的光明(子光明,child luminous awareness),也就是我們透過〔上師直指本覺並〕不斷的修證而達到的光明。當這兩個光明融合或契合的時候,就是「妥噶」 也就是頓超的意思。就像是水融入於水中,本初的本智(基光明)以及透過修道而形成的本智(道光明),兩者本質上並沒有差別,所以這兩者融合的話,就像是水融入於水,完全沒有絲毫分別的意思。

就像我們平時有一個詞叫做「一味」,所謂一味就是說:我們在撒上鹽巴的食物裡面再灑上鹽巴(把鹽加在鹽巴裡),那它也只是鹹味而已,也就是鹽巴的味道,不會有其他的味道。所以所謂的「平等性一味」指的就是這樣子。同理可證,在「基的光明」和「道的光明」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的分別,只是我們要將其融合為一、知道兩者為一的這個過程,次第上有差別、介紹上有差別、透過修行體驗而達到的那個過程有差別。而本初光明能夠直接顯現的(讓母子光明融合相會)這個方法就是「妥噶」,也就是說:能夠輕易地生起。那麼接下來請大家做迴向發願。(01:36:45)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4 PM(6)

文章SW » 2024-11-16, 20:48

** *

II-2.1發願見到覺性自相之法性現前

(下半場02:09:40)〔頓超之道〕第一個是:發願見到覺性自相之法性現前(發願現量見法性——覺性自相)。頓超是秘密心髓的精要(頓超是在口訣部傳規中的特殊修法),如果只是要證得虹光的成就的話,並不需要頓超。通常在生起次第當中也有修成虹光身的方法(透過生起次第修至幻身等),在圓滿次第裡面和大圓滿次第的心部和界部,也都有修成虹光身成就的方法(都有許多人也證得了虹光身)。在這邊的大圓滿頓超的特殊,是將我們的五蘊轉為虹光身,而契入於諸佛的剎土〔,這是很殊勝的〕。

這些在藏傳佛教的每一個傳承裡面都具有(也有發生)。當我們在講說所有傳承都有,是指藏傳佛教,那是由於藏傳佛教是顯密雙修的,所以透過修持上師能夠具有證得虹光身的效果(藏傳佛教所有傳承都修持無上續,所以其包含了一般的虹光身)。在立斷的時候,在立斷的修持當中,有先將身消融、收攝於〔最細的分子,〕,我們的心收攝(消融)於法界。〔根據〕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以及〔根據〕大圓滿當中的立斷,在修虹光身的時候次第稍許有些不同(這些虹光身類別不同,數量上也不同)。

就如同我們的菩薩有分第一地到第十地的次第,修虹光身也有這樣的次第;不論是從要去除〔淨化〕煩惱、本智現前(累積福德、智慧)等的明顯上面,會有一些次第上的不同。在修頓超的時候,由於自身光明現前將會證得報身果(這是一個涉及到證悟的修行,直接證悟自生的光明覺性),也就是〔獲得〕頗哇遷轉(大遷轉,Powa Chenpo)的虹光身。這樣的大遷轉虹光身,或者說是大頗哇,這個在所有次第裡面是最高的。所說的這些修持的次第上不同,〔頓超〕首先在一開始進入修道的當中就已經有所不同(更為超勝);見和修上面有分別〔或更超勝〕的話,那所證的果也會有差別。

這樣的大光明任運的修持(此頓超之道稱為光明任運覺性),能夠證得大遷轉的虹光身,這個在大圓滿的修行是當中是極為重視的,所以也會特別去修。就像我們剛剛舉的例子,即便是有緣者曾經被授記,也得到了甚深的法,但是如果沒有精進地修持的話,即便我們所得的法是頓超,也是沒有辦法證得虹光身的。我想到了一個祖師傳記,是蔣揚欽哲確吉羅珠大師的傳記故事。

蔣揚欽哲確吉羅珠是蔣揚欽哲旺波的第二世,他是一個非常遵循利美、不分教派的上師〔,也是所有其他教派的上師〕,對佛法貢獻很大。有一次,就如同授記一般,他顯現了覺受,即將要展現他的善巧方便(到了他採取某種行動的時候,藏語我們稱「覺巴」,這是一種不同的行持,也就是在他生命中採取一種不同的行持)。不論是印度或者是西藏的大師(偉大行者),當他到達一個〔某一點〕,或在某種狀態之下〔便會做出某些行為〕,就會〔離開寺院〕到阿蘭若靜處(山上、洞穴裡)去修持,〔或四處遊方,〕不會在世俗當中與人接觸。

那個時候他就還戒了,就是捨下了他的具足(比丘)戒,然後攝受佛母(空行母),並且說他要到其他地方(山裡)去。他要去往的地方叫作〔瑪密玉龍松垛〕,是蓮師的授記,(授記說:如果你去此地便會獲得虹光身;)而取出伏藏的是直貢的大師偉瑟多傑。在該書籍裡面說他就如同授記一般去了一個地方,那個地方離我的家鄉也很近,然後據說到那邊修會證得虹光身。那個聖地是毗瑪拉密札(無垢友)修行的一個洞穴。

後來聽說雪謙的曼德仁波切也有去尋找這個地方、那個閉關洞。總而言之,他〔想〕在那邊就蓋了一個閉關洞、閉關房,然後在那邊修持。聽說雪謙曼德仁波切騎馬要去〔找〕那個地方單純就要一個月,所以來回就要兩個月,他們來回了很多次。當時他說要去這麼遙遠的深山裡面修行的時候,不管是人天(檀越、施主)或是他的弟子都不想讓他去。當時由於西藏的佛法歷經一個極大的障礙〔,教法和寺院都被毀了〕,當時他就說要去印度錫金那個地方去復興佛法,後來也沒有去成。

當時他有很大的復興佛法的責任,但是也沒有機會去,因此後來他沒有機會去修行、 去實修〔頓超〕,然後去證得虹光身。當時他是一切緣分都具足的上師,就是蓮師都有授記〔他成就虹光身〕,而且也是噶陀耳傳的傳承持有者,所以大圓滿是極為嫻熟的;等於說他要證得大遷轉虹光身具足了所有的條件,修持的聖地也是毗瑪拉密札特別給予過加持的。可能是所化弟子中沒有福份吧(但他需要去履行其他的責任),所以〔這是為何〕最後〔獲得虹身成就〕這件事情沒有達成。(02:28:07)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4 PM(7)

文章SW » 2024-11-17, 18:22

同樣的例子,在噶陀的持明策旺諾布也是大圓滿極為嫻熟者(大圓滿的大師),也領受過很多口訣。可是當他在的時候,剛好是歷經西藏非常動蕩(戰亂頻仍)的時期,那個時候有很多的爭執,他都會到處去幫人家去辯論(談判),比如說像律師去幫人家辯論一樣,他在辯論(解決問題)上面是很嫻熟的。所以因此在授記裡面說他會取出五部伏藏,還有證得大遷轉的虹光身,這些後來都沒有發生。就像這樣的案例一樣,所以如果我們是一個具緣分的人,有空出時間、撥出時間來〔嚴謹地〕修〔大圓滿〕,遇到了佛法,而且我們花費人生的時間跟精力去努力修持〔且沒有任何障礙〕的話,是能夠證得虹光身的。

在本頌裡面說:

13
未入戲論樊籠覺性相,(不戲捆覺能)
遠離分別現量見彼性;(離意現見中)
伺意猶將虛空打疙瘩,(意索莫縛空)
願能通達自住真實義。(然流本智願)


在頓超的時候,透過身體的坐姿、眼睛的看式或者眼睛的看法,利用這些能夠讓光明遍滿我們自己的意和無五根(就會獲得境相)。當秘密大光明的頓超顯現的時候,我們的本智的顯相會顯現,這個時候不應該只是〔貪執或專注在這些光境上面〕。當我們在修持頓超的時候,不應對它有或者是沒有顯現有所伺察,這些都需要斷除。〔英譯:當我們修持頓超,會出現兩種「身」(Kayas)的現相:佛身和智慧(yeshe),一旦我們執著於它就被束縛住了。〕

所以這樣的光明顯現、顯露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執取,而反覆地在這上面持續實修的話,那這樣的光明會越來越大,會〔增強或〕增長。所以當頓超的覺性光明(radiance of awareness,覺相)顯現(生起)的時候,不論是顯現明點,或者是身,又或者是虹光,只要我們不去執取,將它看待為自然顯現、自顯的顯相(認識到這些境相是覺性本身的自相,是覺性本身),安住於穩定的覺受當中,那這樣(如果我們以此方式修習)的話,這些〔境相〕會不斷地〔增強或〕增長,就不會退減、不會衰減了。

所以當有這種〔境相〕顯現的時候,如果我們以世俗心法去伺察(分析思考)、去斷定有或沒有、好或壞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對此執著〕;或者是說本智會不會顯現的希求、怕本智不顯現的憂慮,這種的話就只會落入我執當中。〔這是為何境相便不再增長。〕由於法性是離於這一切相的,雖然說虛空沒有任何的好壞、沒有任何的差別,但是由於我們執取的原因,所以會被我執所束縛。

這個時候要做什麼呢?我們應該安住於禪定(自己的覺性)上面,安住於禪定(自覺)是最為重要的——即安住於本明覺性的〔自然〕禪定上面〔,這就是一種真實的修持〕。需要藉助的是方法,所謂的方法就是需要善巧;所謂的善巧就是〔來自上師的〕口訣。在要訣裡面非常嫻熟,在無謬誤的口訣當中,具有這樣的能力者才有辦法安住〔於覺性上〕的。通常在修持氣脈、明點〔、風息〕的人,偶爾也會顯現這樣的本智光(境相),就連不修持(沒在禪修)也會〔自然〕顯現。但是因為我們不認識,又或者是我們執著的緣故,逐漸地會被它所束縛,變成是一種束縛,而無法從當中解脫。

頓超七種殊勝

在這邊就闡述了秘密大光明的頓超,從七種差別勝過於立斷的殊勝,有七種殊勝。如果要大略地做解釋的話是可以解釋的,但是要從細緻的層面去解釋的話,是稍微有一點難度的。可是如果從法本的詞句上面去解釋(如果不是逐字逐句分析)的話,是很簡單的。所以這樣的金剛秘密語(金剛偈或金剛句),是需要有一些清淨蓋障的才有辦法測知的,雖然有時候可以透過實修來領會(若你瞭解金剛偈句的確實意義,那就容易了);但是要〔逐字〕從詞句上面來解釋的話,是稍微困難的(有些詞句無法直接解釋)。

針對這一點(勝於立斷的七種殊勝)〔有很多討論,也有很多註釋和解釋;〕我有請教過許多上師、十多位老師,我自己也有講解過,也有製作過手札,但是要解釋的話也是稍微困難的。這些都是契合了空性和見地〔本身〕的,不是從文字、詞句上面來做解釋就能夠講明白的(若你不瞭解空性和見地,那就很難直接解釋這些詞句)。

1. 第一個差別殊勝,就是顯現光明(光明現相,luminous appearances)的差別。所以這邊就是說,五光明或五光明相〔對五根或這個「我」〕顯現之後能夠成就大遷轉身,能夠以此一生成就偉大利他,能夠證得天眼通等神通。

2. 第二個是實踐(實修)結合體驗(in these practice)的差別或殊勝。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自性的光明會遍及一切,而且能夠……(英譯:這些光明的顯現對這個「我」現起。)

3. 第三個是真實見到自現(自相,self radiance or self appearance of vision)的差別。在頓超中,本智的風會顯現比立斷的時候還要清楚。

4. 第四個是身結支脈(body channel system)的差別,或身結支脈的殊勝。你在頓超當中的話,立斷的時候是依賴粗分的脈風,但是在頓超當中會認識透明光脈,並且能夠真正以燈為道用。〔英譯:妥噶修法是基於光明脈(luminous channels),這是為何會生起這些光明相(luminous visions)。〕

5. 第五個是能現之門(the gates of the dawning visions)的差別。這個時候在頓超來說的話,由於光明之門是已經打開了,所以本智之風就能夠遍及一切處,能夠顯現四燈之相。〔英譯:基於妥噶修法,光明之門已經打開,智慧風推動境相,境相無礙顯現於外界(outer sphere),此四相與四燈無二無別。〕

6. 第六個是根門所見(seeing by the faculties)的差別。在頓超的時候,由於門已經開啟了,內外通透,所以能夠處於界智無有分離的境界當中。(英譯:在妥噶修法中,這些境相是無礙的,而且直接對眼根現前,並可以透過五根參與。)

7. 第七個是體驗增長相(experiential appearances or visions are intensifying)的差別。在妥噶的時候〔,這些境相的發展得到了加強〕,本智的增長相(境相)會猶如上弦月般的增長,然後四相〔逐步發展或逐步增強,〕達到標準之後迅速(很快就會)解脫。(02:49:50)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4 PM(8)

文章SW » 2024-11-18, 19:02

(口傳)在修持頓超的時候,對於直指光明或認識光明的口訣或講解,會比立斷還要再殊勝很多,有許多的差別、有很多的不同。在修持的過程當中,身體的坐式,還有眼睛的看式、看的方式都會不一樣。當這些條件都具足了之後,那當然就能夠讓光明顯現,而且不斷的增長。(英譯:當要修妥噶時,我首先需要介紹或指出光明,這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來引介光明。指出光明之後,當然接下來就是修持,這種修持也涉及到身體和諸根是如何的方式。我們必須具足所有這些:從最初的直指、修持,還有姿勢等等,把這些都貫穿起來;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無法修持。)

我們在頓超的修持,在頓超的圓觀(凝視),〔其目的〕並不是著重在身體是不是化為虹光。身體化為虹光也好,沒有化為虹光也罷。身體的終點從我們內道佛教徒的空性見來講的話,它都是要化為無的(一旦成佛,我們的身體就需要某種程度的消失)。所以只要我們將這個有漏身體去做運用,依靠我們的有漏身體,使內心的光明能夠顯現、令心能夠解脫,這才是我們的目的。(英譯: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妥噶來修持,就可以讓身體消失。這是最重要的內在修持。)

我們的五蘊轉為虹光而解脫,這只是一種標誌,它不是唯一的條件或者唯一的標準(並不是最終的解脫,只是修道上的驗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的自身光明能夠顯現(是要證悟自明、自生的覺性,self-illuminating, self-occurring awareness),〔基於此故,〕心中的〔分別念或〕我執——輪迴的根,能夠斬斷,這個才是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我們說沒有色身的眾生(靈體),或者是說中陰的意生身,這些都沒有什麼差別(沒有什麼特殊)。所以有無身體並沒有差別,例如沒有色身的動物或中陰身並沒有什麼差別,又或者是相對於欲界六天來講,無色界的天界光明身也並沒有特別的殊勝,所以不需要執著。

我們透過凡夫(清淨的)身,透過粗分的脈跟氣〔、明點〕的修持,能夠證得三身。例如脈清淨證得化身,風(氣)清淨證得報身,明點清淨證得法身,是確實有這樣現證的一種方法。根據我們前世的福德(善緣),以及修持氣脈明點的因緣,也會有上、中、下的不同的境界的成果。所以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時候,這些脈〔、氣、明點〕都只是我們依靠的一種道具或方法,最終是要讓本智能夠現起。

我們依靠鏡子所要顯示的是裡面的景象(反射影像),顯示得好或不好,鏡子只是我們依靠的器具。同樣的道理,我們透過氣、脈〔、明點〕的修持成果的好壞,能夠了知密法,無上的證悟是會迅速的現前,還是會緩慢的現前,會有現前的快或慢。(英譯:同樣地,由於我們的身體性質——無論這些脈和明點是否刻意鍛鍊而成,由此之故,當我們修密咒乘的修法,有時也會有這些境相,無論你是否獲得修法成就。)

為什麼我們說大圓滿較其他的密續更加殊勝的原因在於,因為在頓超的時候,我們所依靠的不是粗分的氣脈明點,而是光明的脈、光明的氣和光明的明點。(英譯:至於妥噶修法,我們依賴的是光明的脈和光明的風,由此之故,光明的明點即生起。)就像在我們的世間當中,光有分很多種:電燈的光,或者是燭光、太陽光,或者是月光〔、星光〕。光的大小,跟它能夠消除黑暗的能力,就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有了光,無論多少的黑暗都能消除。)

對於那些無色界的天神來講的話,由於他沒有色身,所以就沒有辦法透過光明的脈來現起本智的風(由於他們沒有光明脈和智慧風,所以他們不適合修持妥噶);因為他們沒有色身,所以就沒有辦法透過光明大圓滿的方式來獲得解脫,或證得這樣的一個成就(由於不具有這些光明脈和本智風,因此他們就不適合修持妥噶)。所以對於沒有色身的人(無色界的天人),跟我們具有五蘊的人(無論是我們的五蘊還是色身溶入粒子,這些都是虹光),在講光明的本明這一點上面,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佛陀所宣講的教法都是根據每一個眾生的根器,依據他們的根器來宣講的。就像是我們對於需要腳踏實地去修持的人、按部就班的人,我們去跟他解釋太多捷徑,或者是一蹴而就的方法,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英譯: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給予教授,有時一步步教我們字母,有時教我們如何從牛奶提煉出酥油。)

在佛陀的論典當中都反覆地闡述:凡夫人的身體較天人的身體更加殊勝,這個在暇滿人身的道理中就可以得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對於一個實修的人來說,確實是能夠達到即生成就(成佛)的,是有這樣的潛力的。所以密法(密咒乘教法)就是特別是對人道的眾生而宣講的(專門適用於人類),因為最能夠契合人道的眾生。所以對於人道的眾生來講,無上密法是容易去修持,修持也能夠迅速地解脫,是這樣的一種法門。所以說大圓滿法的立斷跟頓超,對於一個凡夫人類來〔認真〕修持的話,能夠獲得解脫,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今天我們課程時間已經到了,最後我們一起做迴向發願。(03:10:20)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5 AM(1)

文章SW » 2024-11-22, 16:45

2024/10/10 12:00AM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5 AM)

(上半場29:20)請大家生起清淨的發心,憶念、修學此法來利益一切有情。今天我們要修學的是《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誠如剛剛所說的,我們要不忘失慈心、悲心、菩提心的狀況,以不忘失這些慈心、悲心、菩提心來聞法。恭敬上師的身〔語意〕——語言是意志的意思,這樣做的話,那麼上師心意的本智便能夠在自心生起。帕當巴桑傑大師說:一句上師的指引,我們能夠到達任何一個地方。如果對上師有信心,謹守三昧耶戒,並且遵照上師的語言指示,這麼去修上師瑜伽的話,便能夠獲得殊勝的成就、殊勝的果實。

上師就像是雙目、眼睛一樣,有了這樣的雙目(指引),我們不論想要去任何地方(達到解脫及遍知的境界)都可以到達,當然也可以到達圓滿正等覺的佛果。當然這不是指說沒有任何的條件。並不是說得到上師的指導,我們是需要付出的;這些付出並不是只要供養黃金首飾,或者是金銀財寶。雖然說在供養當中有分為物品(財富)的供養,但是最為殊勝的供養是謹遵上師的教言(引導),而行持是最為殊勝的供養。所以我們要付出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和虔敬心。

對上師要有信心,要恆常在心中憶念上師的恩德。如此的話,上師的教言,契合(說到)慈心、悲心、菩提心、空性的空正見,這些都會在我們內心當中生起。持明吉美林巴大師有很多的教言,教言當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就是:對上師有虔敬心、對眾生有悲心,還有正知念(mindfulness)。

II-2.2 發願燃起內明之分,自然慧燈之力

接下來我們進入主題,今天要講的是〔頓超之道〕第二個:發願燃起內明之分,自然慧燈之力。立斷先前已經講過了,現在所講的都是屬於頓超的範疇。本頌云:

14
彼時自覺童子瓶佛身,(此時童瓶身)
智分自光明顯妙吉祥;(智分智光文)
願以自然智慧之燈光,(自來智慧燈)
摧毀一切極深黑暗障。(暗障消除願)


(口傳)在藏文釋論的偈(本)頌裡面說「彼時」,彼時指的是我們的安住於本覺明現(境相)的狀態之上,就是這個時候,本覺(自生智)的童子瓶身便會生起。這邊自生本明或自生本覺(自生覺性,self-occurring awarenesses),同時也可以稱為童子瓶身或稱法性(法身),也可以稱為自生光明(明覺,illuminating awareness)。這樣的本明是原始,也就是文殊師利。令這樣的光明生起(揭露),在立斷有安住於本然(自然本覺)而讓原始光明現起的方式;另外一個是在頓超的時候,依照坐式和看式等這些特殊的方法令它生起。有這兩種方法。

當在我們修持文殊菩薩的身語意三密的時候,透過修道(禪修)而令文殊菩薩的本明(光明或境相對我們的眼睛等五根)顯現〔,這就稱為妥噶修法〕。這個時候指的文殊菩薩不是指說一個個別的色身菩薩,而是指與我們自生本智無分別、無始以來安住於此的文殊(文殊師利即是我們自己的心性光明本覺)。自生本明(自生覺性)現前為文殊菩薩,會有什麼樣的徵兆〔可以測知〕呢?當我們在修道上面,利用修道(禪修)而生起的〔自生〕智慧,就像是我們點燃燭光,點燃明燈的時候,會消除〔一切〕黑暗。所以當我們內心的明燈生起的時候,〔我執和〕二元對立的遮障就會消融。

而這樣的童子瓶身具有六種功德。所以當我們在說「普賢王如來具有六種功德」,這並不是一個〔歷史〕故事而已,並不是傳說。也同時也講述了如何利用這六種功德而解脫。在立斷和頓超過程當中,這些是我們需要了解的,特別是在修頓超的時候是不可獲缺的、是必須要瞭解的。如果作為頓超修持的根本,就需要了解這六種功德(如果我們不懂這些功德就不知道如何修頓超)。在修持頓超的時候會需要講究坐式、看式,還有對於彩虹〔光境相〕的顯現,還有生起尊身或者是剎土等等,這些都只是拿來使用的方法而已。所以「普賢王如來的六功德」,是屬於大圓滿妥噶〔修法〕當中的深奧秘密。(47:22)

(一校)

.............................
Day 5 AM Youtube 英譯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ju5XlYlJ4&t=2s
中譯音檔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FVSwVE5NQ4yUNt4wWA0Rjk6xZIQmbmh/view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5 AM(2)

文章SW » 2024-11-22, 16:46

在過去巴楚仁波切,或者是第三世多竹千丹貝尼瑪仁波切,他們說:如果你們不累積金剛薩埵的心咒四百次(六百萬遍)的話,就沒有辦法獲得這個教授。所以,這個是非常關鍵(重要)的。所以講到這個功德的話,……總共有六個。〔英譯:這裡所說的這六種功德是:基躍(superior to the ground)、自現(as appears to oneself)、差異分別(distinguished by practitioner)、辨別解脫(it liberating on stage)、非由他生(not coming from externally)或解脫安住、安住成佛或自主本地。〕

1. 〔第一個基躍,〕我們基生殊勝,我們基生的……,(英譯:當我們說「師利帕巴」,藏語可以用兩方式來讀:一個是由基當中生起;一個是勝過於基。)如果我們看一下自生的本明、自生光明,那是無始以來便具足的。〔英譯:所以這裡說的是基的潛力(dynamism)正在生起。

2. 第二個(自現)是說:所謂出現在自己面前時,意指這些任運現前的境相或現相對自己生起。

3. (第三個差異分別)這裡說的是:理解或了悟到區別,潛力和現相之間的差異。

4. (第四個辨別解脫:)這裡的自地解脫,是指這些現相現在由自己的本智所支配,而那裡的現相則自地解脫。

5. (第五個解脫安住:)這裡說安住或保持在自處,這意指一旦你了悟,現相就自解脫了,你就保持在這個原始基上。〕所以,在這邊也可以說為智慧力的圓滿。〔我們在這裡完全獲得了智慧的力量,因為現在我們住於自地。〕

6. (安住成佛或自住本地:)不動搖,指的是獲得穩固。〔英譯:這裡說不動(not moving)或不脫離自己的階段,就是安住在這個動的階段(this stage of move)。〕也可以稱之為是立斷的認識以及力量圓滿。(英譯:以立斷來講,我們可以透過認識來直指,並且成熟和穩固)。

(按:5、6的分界沒有很清楚,勉強拆為二。)

當我們在說,以普賢王如來的六功德解脫(普賢王如來透過六功德解脫),並不是在講過去曾經有一位佛以這樣的功德而解脫。這指的是我們平常透過修持,〔首先〕認識本明或覺性,〔其次〕使它的力量圓滿(成熟),能夠展現效用,獲得穩固,〔然後〕從中解脫(獲得本覺狀態)等等,指的是這些。平時我們在做觀修的時候,本智會現起,念頭也會現起。所以當念頭在那個當下解脫〔或消融〕的時候,也會講到這六種功德。

所以當我們在修頓超的時候,如果不瞭解如何解脫〔這些現相或境相〕,而執著於相和實有的話,我們就會流轉於輪迴。在頓超的時候所顯現的本智是屬於智分的(自生本智的力)。〔當我們〕將所有「境」和「有境」都看待為無二本智(能所不二),具有這樣的定見(信心或確信),透過這樣定見的力量就能夠從這當中解脫(所有能所對立的垢染便能淨化或消除)。

以境緣清淨的力量能引導「有境」的自然慧燈。〔英譯:一旦我們對這些現相(即對境和專注點)生起淨相,我們內在的光明覺性便會生起。〕透過自然慧燈的力量(自生覺性即自然慧燈生起),也能夠令我們獲得慧眼、慧耳等各種智慧神通。這樣的話,就會開啟一個寶藏的寶庫(所知大寶藏,the great treasure of the knowing)之門,能夠讓我們理解一些經續的密意,頓時能夠流露出法的詞義,〔英譯:你將獲得妙觀察智(the wisdom of discrimination)等,〕並且能夠消滅(淨化)一切業和煩惱。假設我們的身能夠依照法身、報身、化身三種坐式、看式,也能夠如理地依照而行的話,並且在於明點金剛鏈的上面極為嫻熟,那麼智慧和界的功德(自生本智)必會展現。

我們在講三種本明(覺性)的金剛鏈的時候,它分為三種:本明(覺性)的金剛鏈〔,即實際覺性本身〕;自相的金剛鏈〔,即無論生起什麼及其功德特質等〕;本明力(覺性力)的金剛鏈〔,即顯示知見(knowledge)及慈悲等的力或潛力〕。這三個分別有各自的意思,剛剛有解釋。在觀立斷的時候,在我們的自心會生起意識(它生起於我們的心識),會顯現為形象或者是無顯相。但是在頓超的時候,光明現前的方式和光明的大小會有不同(它是對我們赤裸的五根起現)。

所謂的光明的大小,在頓超裡面來講的話,它是剎那顯現的。(英譯:這裡談到在頓超修法中,它可以發生在一剎那中,但這是說它發生在直接感知即現量中。)從力量當中顯現的光芒與顯相,兩者是一樣的(英譯:我們強調的是:光明的顯現和當下的顯現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認識與否。認識的話就會解脫,而不認識的話就會迷惑。現在〔這個當下〕顯現於我們眼中的色境,顯現於耳朵的聲境,顯現於鼻、舌的香與味境,等等這些六受本身就是本然智慧〔之力〕。如果我們認識了本明覺性,安住於本明覺性的〔認知當中〕話,那麼一切顯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都不會有遷轉變異,都能夠自然地顯現為本然智慧的自顯(都能夠解脫於其自地)。

同時,我們在睡夢當中的睡夢光明都會認識。就像我們平常會聽說有些人在睡夢光明當中得到解脫。(英譯:所以,當夢的影像也是這些光明顯相時,如果你認知到,那也能解脫。)所以如果我們不認識的話,就會一輩子都迷惑、迷亂。如果不瞭解睡夢光明的這些道相,既不會生起慈心、悲心等功德,反而會透過煩惱和習氣等的蓋章遮染。(英譯: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夢中影像而一直作夢,這種夢的習氣越來越重,就成為很大的垢染。)因此,在一開始我們認識見地就十分重要。(01:08:20)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5 AM(3)

文章SW » 2024-11-22, 16:50

(口傳)我們修頓超的時候,頓超的修道是屬於有勤作的,它的有勤作是相對於立斷來講是有勤作的。在頓超的時候,就是以三坐式和三看式安住,並且在法性光明自顯的時候在光明當中修等持(如此維持三坐式和三看式不動),這樣的話四相(光明相或境相)就會顯現。在修大圓滿的時候,有稱為百日不間斷的修持〔頓超〕,所以百日的時候,直到本智稍微能夠顯現為止,都要持續地修持。所以不論是依照甚深的修道修七天或者是修一百天,直到本智自然顯現,會到達能夠認識的程度、認識本智自顯的程度。(英譯:說明這個頓超的修法是非常深奧的,說明無論你持續修行100天或7天,你都可以引發智慧的證悟。)

本智增長的部分,是否圓滿也完全觀待於自己的業、自己的願力,還有和自己的福德。(英譯:當我們談論四相時,最後二相有一個叫作「境相增長」,然後進入第四相即「法性窮盡」。這些能不能出現,是根據業力、發願,還有你的精進的。)〔初學者〕光明剛開始顯現的時候,會先以光芒、虹光的方式顯現,最後〔慢慢〕再變成明點,然後再來就是尊身、剎土〔或壇城等〕的方式,會用自顯空性的狀態顯現〔出現於這些自相空明點(empty spheres of the own appearance)之中〕。

所以當這些清淨剎土顯現的時候,顯現為明點的光、明點之燈……金剛鏈會成熟為佛身。顯相有三個次第,第一個是直接顯現法身,第二個是我們的顯相會增長,這時候很多的本智顯相,第三個是……第四個是法性滅盡地,這時候一切都會自然消融於本智。〔英譯:這裡我們稱之為境相或現相的三個(按:四個)階段。第一個稱為「法性現前」,這表示你將現前這些境相。其次,它被稱為「境相增長」;那時,這些種種形相或對境發展為本尊身相。然後我們稱第三個為「明智如量」;此時,所有這些壇城和本尊都完整形成。然後最終的相我們稱之為「法性窮盡」;到了這個時候,所有的境相都消融在本初智慧裡了。〕

頓超三個要訣

頓超有三個要訣,這三個要點分別是:

1. 第一〔妥噶的〕要顯現(生起),也就是本智的虹光、光芒等這些狀況都要顯現(生起)〔,如果沒有生起,這表示你沒有在修持〕。

2. 第二個是〔當妥噶的境相生起〕,這個時候對它(這些境相)不要執著,這是第二個要訣。

3. 第三個是法性能夠滅盡、消融(我們需要消融這些境相),這是第三個。

首先,依止上師的口訣〔引導〕來認識所修的境相,反覆地(努力地)去修持,自從光明(顏色)和彩虹光〔、明點,以及種種形象等境相〕顯現,直到尊身和無量宮殿〔圓滿〕顯現之前,要反覆地做勤修。在實際修持〔妥噶〕的時候,我們要放下身體和語言〔和意〕的任何行為,所謂的離世就是離於世間的這些世俗。如果我們很倉促地去修持的話,本智不會現起,本智現起的話也不會增長。

平時我們的身體,從外在身體的部分〔四處奔忙、與人交談〕,不然我們就是有很多的想法,或很多的事情都會阻礙我們,讓我們變得非常繁忙。這個時候,因為我們〔的身語意〕非常繁忙,我們的整個生活步調都是很紊亂的,這個時候我們的氣、脈〔、明點〕也都是紊亂(失衡)的,身體會有不舒適的感覺,心裡也會感到很痛苦,這時候光芒(境相)不會現起,現起也不會穩固。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去睡覺,放輕鬆〔無憂慮〕的時候,我們作的夢也會很(比較)清楚;如果我們的身心靈都很疲倦,這個時候夢境也會很模糊。有時候我們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會去觀察我們的夢境。如果我們是很疲累的,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很疲累,因為我們一天當中,身語意三門都非常地勞累了,那這個時候,即便夢境也顯現得不會很明顯,也沒有什麼可以觀察的。即便是這樣子,我們早上起來的時候,如果讓身和語言都放鬆的話,那可能會生起一點本然的(光明)智慧。

所以當我們在修頓超的時候,當然惡業是不能造的、壞事是不能做的,就連我們轉繞佛塔、做禮拜等等〔透過身體積聚資糧等事〕,這些都是要暫時放下。〔同樣地,〕對於你的修持(語方面),例如有許多的課誦〔和咒語持誦累積數量〕等等,〔當然負面的語言〕這些也都是要暫停的。然後要讓我們的身語意三門都要鬆弛、緩慢,然後寧靜而住。(英譯:心的方面,也要放棄其他專注所緣或看著不同的對境。)(中譯:更正一下,剛剛講的身體不要造惡業,或者是一些平常我們修善的行為、善業的行為;語言的話,不僅不要造語業,就連課誦也不需要。)

在修立斷的時候,什麼時候修、在哪裡修沒有差別,但是在修頓超的時候則有這樣的差別。在剛開始修頓超的時候,如果還未穩固之前,如果我們不找一個適切的地方來修持的話,也沒有辦法修成頓超的,頓超不會顯現。

頓超三種引導

要選擇修妥噶或教授〔或開始引導〕妥噶的時候,它有分很多種,比如說在教授的引導或者是黑暗的引導(有稱為白、黑和混和的引導)。

1. 〔白〕教授引導(white teaching),它選的地方就很講究,要在一個〔高處,〕有陽光(光線充足)的地方,能夠看到光明的地方,然後要在一個視野廣闊的地方。

2. 黑暗的引導(black teaching)〔,有時指黑關〕,則要特別去製造一個就是燈光、任何光線都透不進來的,不論是洞穴也好,或者是說一個黑關的房間也好,總而言之,就是光進不來的地方。

3. 第三個藏文叫作「差切」,就是混合教授(mixed teaching)。這個的話,就是偶爾要在一個不透光的環境裡面修持,偶爾要有時候出去接觸光,或者是說有一個洞可以讓燈光進來,可以讓光輝透進來。(英譯:你可以在黑關房中交替進行,有時出來坐在外面修,或者你也可以在黑關房中用燈光、窗戶等等來做到這一點。)(01:30:33)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5 AM(4)

文章SW » 2024-11-22, 18:38

緣起力

我們在修持的時候,需要透過緣起力,是需要依賴的,有這樣一個說法:依照外在的緣起力,能夠使內在的證量生起。〔英譯:我們需要考量到,西藏《丹珠爾》(Tengyur)都較為著重緣起的連結,有關外在和內在情況的吉祥連結,這些都很重要。在大手印和大圓滿中都說:你把吉祥的連結帶到你的身體,你的證悟便會照亮你的心。〕就像我們昨天講的,密咒乘是特別為人道的眾生而宣講的,因此〔十分取決於〕我們日常的行為以及我們內心的思維(所有這些其他條件或情況),這些都要仰賴外器內情兩者要契合,以這樣的方式來去修持。

第一個是顯現,顯現是指智慧的光明需要顯現(外在、內在和身體等的情況)〔,這很重要〕。就像剛剛講的,如果我們的身體核心代表的是情器世間,這兩者如果能夠相互交映,或者是互相融合依賴的話,就能夠生起。

2. 第二個是不執著〔於所有這些現相〕。當光明在顯現的時候,作為人道眾生,由於我們在欲界,所以貪欲是一切凡夫的心續當中都具有的。但凡我們有貪欲,我們就會有希求,從希求心就會延伸出貪欲。如果事事都如我們所願,就會有一種歡喜的心情;如果事事不如願的話,就會有一種痛苦。會有這樣的執著心。

所以同樣的道理,當光明的相顯現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說:「哦修得很好、很歡喜。」對此就會植入我們的執著、執取。而我們的這些顯相,它會有顯現跟被遮礙,被遮礙的時候,我們就會擔心〔失望〕,祈求趕快顯現,會希望這樣的顯相顯現而有所希求。

在大圓滿的時候(這部大圓滿教法),〔此修習是〕我們要平等地看待增長和退減,因為對於初機者而言,這些都是自然的。所以我們需要理解,當我們在顯現的時候,不論顯現的是本尊身或者是魔鬼,都要看待為空性,要瞭解並認識這些都是我們心〔性〕的展現,以這樣的方式去安住(而不失去對自己見解的信心)。

3. 第三個是〔最終我們要〕能夠消融或者是滅盡,〔意指〕任何顯現為本智相的都要不執著於有邊、不以邊而執著,讓童子瓶身消融於空。(英譯:這表示無論生起什麼,都要讓這些智慧顯相消融於童瓶身或法身唯一明點中。)所以當我們在說〔法性〕滅盡或消融〔於法界〕的時候,並不是指本智消融或不見,而是「消融於法界」它指的是我們的念頭消融於法界(分別念消融或耗盡)。〔然而〕在大圓滿〔教法〕當中說,三身本智會消盡或者是滅盡,……〔英譯:然而,在大圓滿教法的措詞中,有時你會看到光明體(lighten bodies)耗盡、顯現的光也耗盡。〕

所以當我們在說本尊顯現的時候,不論是一面、二面、三面(一面二臂),或者是本尊的顏色是白色、紅色、黃色(白或黑),如果我們執著本尊身的現象為固定〔形象,永遠不會變〕,這些〔執著〕都會消融。

所以當我們說法性滅盡的時候,指的是顯相或執著,這些都會消融或滅盡。(英譯:我們需要滅盡的是對顯相的執著,還有對心本身的執著。)所謂的法性滅盡是這麼說:明點於三世不變,不會遷轉變異,並且一切顯相都消融於法性的明點中,這樣的狀態也稱為童子寶瓶身。〔英譯:這裡說,在三世中,這些明點永遠不會改變,並含攝於此獨一母體(matrix,或本體)中。所以說所有的現象、現相都要融入這個法性唯一明點中,這也被稱為童子瓶身。〕

請大家迴向發願。(01:41:53)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5 AM(5)

文章SW » 2024-11-23, 21:40

** *

(下半場02:06:40)請各位法友身體鬆弛,讓自己的氣自然地不造作的狀態中安住,向上師猛厲地做祈請。喇嘛欽、喇嘛欽、喇嘛欽。

III. 果

接下來是立斷頓超二者的實修不可或缺之概要。(英譯:這裡是第三個主題,總結了立斷修法和頓超修法的要點。)到目前為止,講了許多關於立斷的部分,也講了些頓超的範圍。

通常在大圓滿的〔教法中,〕心部、界部和口訣部三部裡面,最主要講的是認識本性光明還有實修然後證得果(主要是強調本初清淨的空性覺性,比較少強調光明任運覺性)。如何的在頓超收攝,不是在續部裡面去講說的,而是直指頓超光明的修持。(英譯:在此續典中亦沒有提及,但它間接地教導了光明頓超的修持。)

在妥噶頓超的修持裡面,最主要是透過實修而顯現、認識光明,直到最後如何達到法性滅盡地,在這方面廣大的宣說。(英譯:關於這種光明頓超的修法,在口訣部的這些密續中有廣泛的強調,於其中我們可以找到如何直指、如何認識、如何修行、如何消除障礙、如何增強,乃至最終如何達至果位。這些密續都有廣泛地教授。)而這些是屬於在大圓滿的口訣部裡面不共的、殊勝的地方。

從廣義上來講,光明本智(luminous wisdom)在密續〔許多文本〕當中〔都〕有講解(教授),在顯教裡面也有特別講述的。在講解光明本智,也就是如來藏〔或者佛性〕,〔強調〕使如來藏的力量能夠彰顯的這樣的經典,並且有翻譯到藏文的,大概有二十一部〔經〕左右。以佛陀的三轉法輪來講的話,在一轉法輪當中大量的運用了〔歷史〕故事〔、傳記〕和譬喻來闡述,原始本意如何地斬斷執著、去除我執〔,同時也教導了空性〕。

〔不過,並不是說沒有教授智慧的光明面向,而是間接地教授。〕這個時候可能偶爾才有辦法見到光明心,或者稱之為法身,是偶爾才會見到,偶爾才會顯現。(英譯:所以是偶爾出現或鮮少出現光明智慧及法身這些詞。)在大乘剛開始宣說(提出)的時候,有一個主張是法身密意光明,當時聲聞乘的這些修行者是不承認的,他們說沒有這樣的一個內容。(英譯:當大乘提出時,聲聞乘他們說佛法並沒有顯示法身和光明智慧這些詞。)後來就是在三藏裡面找出了有這樣講解的〔許多〕詞句,才慢慢開始陸續有這樣的內容,或者是講說傳開來。

就像在泰國有一座寺叫法身寺,在當中也有許多聲聞乘的修行者,而且在佛教當中也是屬一屬二很大的佛寺,就像他們的寺院的名字也叫做法身寺。關於這樣的甚深思想,是否存在於聲聞乘的經典裡面,當時他們也有很多的說法,反覆地去討論、研究,後來發現真的有在我們聲聞乘的經教當中曾有講說。那麼在二轉法輪的時候講的般若波羅蜜多,其中就講(強調)了空性,在這些內容當中就有講了自生光明的部分。那麼在三轉法輪的時候,在了義藏裡面就非常廣泛地講述了,不論是從譬喻、表示或標誌(推理)的層面,都有大量的宣說。

那在密續裡面就更不用說了,在〔觀想或〕生起次第的時候,我們都要觀一片虛空當中生起光明本智(從空性中生起本尊),不論我們觀想手幟或者是觀想明點(在本尊心間觀想種子字),這些都代表了光明本智存在的線索(而本尊的心則代表光明本智)。那麼在圓滿次第的時候,不論是〔強調〕脈、氣、明點的修持,在這當中就有「有為法的明點」和「無為法的明點」(有為和無為的智慧),但在這裡面其實就講到了光明的明點(光明的智慧)。

在圓滿次第的時候,〔透過脈、氣、明點,〕我們說到要生起俱生本智(innate nature of the primordial wisdom),或者是大樂本智(它是大樂現起的核心),這些講的都指向了光明本智。雖然在二乘當中所說的光明本智體系上是一樣的,但是深度和廣度、光明的大小都有一些差別。〔英譯:這裡講的是獨一的光明本初智慧,但是以不同面向——無論是體性或其他面向,透過涉及甚深(profound)或明(clear)等等這些方法來展示。〕

所以契合這樣的頓超光明的修持,在《密集金剛》和《時輪金剛》當中也都有。(英譯:因此,這些無上密續諸如《時輪金剛》和《密集金剛》等,它們也有與妥噶修法類似的智慧的光明面向。)不論是在《密集金剛》的依止三靜處,或者是《時輪金剛》當中所講的依止三靜處,又或者是所講的具足六種條件支分,所講解的「現前明空本智」指的都是一樣的。〔英譯:當我們談到《密集金剛續》透過三燈(three lamps)修持,或《時輪金剛》修法有時我們稱Vembasong(dben pa gsum),即「三遠離」⑥(three isolations, three solitudes)等等,有一種空相(empty form),有時他們稱為空相生起,這些都類似於大圓滿的境相。〕

在《時輪金剛》〔教法〕裡面所說:閉黑關以生起〔這個〕空性光明〔空相,還有智慧光明面向〕,這些都是一樣的。在《時輪金剛》裡面當中,直指本智的這個秘密的口訣,所直指的〔智慧〕都是一樣(類似)的〔,有外、內、密的直指。〕但是在修道的部分,並不是從每一個層面角度都一樣的(英譯:然而這些教授並非完整的教授)。並不是說見修行三者都一樣,只是說光明力顯現的結果是一樣的,而且空性本智顯現的方式也是很相似的。(英譯:它們與那些強調光明和空性的相類似,但並不是說禪修的見地都是一樣的。)所以〔每個教法都有各自的殊勝處,〕大圓滿有大圓滿自己的特殊殊勝,時輪金剛有時輪金剛自己的特殊殊勝。(02:26:06)

(一校)

...........................
註⑥ 三遠離(དབེན་པ་གསུམ,dben pa gsum),密乘圓滿次地瑜伽。眾生身心皆依風轉,無自在力,斂風之道:金剛念誦起語遠離,緣心為境起心遠離,及依自加持起幻化身。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5 AM(6)

文章SW » 2024-11-24, 18:25

比方說,有時候在《時輪金剛》裡面〔有些〕會主張(強調)生起次第重要,或者〔有些〕是圓滿次第重要,等等的說詞。比如說在覺囊派裡面的話,就會特別專注於圓滿次第的修持修三年,這三年的觀修當中,也會有顯現彩虹、光明(明點)、尊身和無量宮等等〔境相〕的顯現。

就像在口訣當中所說的,不論生起、任何顯現都不應該執著,這是具有相同的道理。就我自己而言的話,我也全部領受了〔覺囊派〕《時輪金剛》的教授〔,特別是多羅那它的傳承〕,也結下了一些法緣,有一點點修持的習氣(當我修持這個時輪金剛),關於光明力顯現的部份,我也覺得非常有信心(重要)。當然有信心(重要),因為這些都是金剛持所宣說的法(因為這是佛陀的法教),所以當然是有信心和虔敬心的。

所以立斷和頓超兩者相較之下,在妥噶裡面有著非常完整的修持的道次第,從一開始如何的直指光明,再到如何修持,都講的非常地賢善、非常地廣泛,對於光明的力如何展現講得很完整。(英譯:無論如何,智慧的這些光明面向,首先是直指,然後說明如何修行。而真正廣泛強調這些特定修法的,只見於大圓滿當中,尤其是在口訣部中。)

而且也不是在大圓滿當中都有,而是在甚深的口訣部裡面才有這樣完整的。所以在非常這樣的甚深而且完整,就連基位、道位、果位也都分析得非常完整清楚。(英譯:因此,這是真正微妙、甚深的教法,而且在這些基、道和果上也有廣泛的介紹。)這一點在許多的續部都只是大略地提到,但是在大圓滿的秘密精華當中,就講得非常的完整。(英譯:所以相較於一般密續的教法,在這些口訣部中展現得非常清楚而廣泛。)(02:30:29)

III-1. 開示改造之修道不成自生本智

在科判裡面就說:開示改造之修道(fabricated path)不成自生本智。本頌當中如是說:

15
不改法性本來無為法,(無整無為心)
無有重新改造修行道;(莫整無修道)
不由因生究竟之果位,(無因生果義)
願能現見本來自住義。(即自本見願)


這裡宣講、宣說了大圓滿當中的一個極為殊勝的功德(教法),其中就講述了普賢王如來的殊勝三義、三種殊勝:第一個,佛不是從因而生;(第二)口訣不是從改造修道(傳統文本,agamas⑦)而生;然後(第三)果並非從道而生。在大圓滿的論典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關鍵的要訣(它是艱深但非常深奧而重要的主題)。這是非常細微而且非常深奧的細節(這就稱為甚深微妙法),雖然從詞句上來講的話,並沒有什麼難度。

所以在這邊就講述了,自生本智並非從〔智識及〕心而生,不由因緣而轉,不由勤作而起。所以當我們在講頓超的光明本智的時候,也是從明點和本明是它的自相和遊戲力當中顯現,(英譯:因此,當我們談論頓超修法時,所有這些覺性的明相,無論是呈現為球體還是明點等等,這些都是本覺之力,或者是本覺的遊舞,)〔這些現相〕不是我們用心去假立或者是造作而生起的,不是我們心的識造作,以及有為有法的層面去努力勤作而能夠獲得的,不是這樣子的。

空性本智的(即)如來藏(佛性)是已經存在於我們自身的,〔所以不需再去尋找新的,〕它所顯現的光明本智的特質也是本來就是如此。所以在這段願文(「願能現見本來自住義」)就說:我們自生本智能夠於自然安住無的狀態之上,去讓我們顯現,讓我們能夠認識、願能見到(英譯:願我透過自然地安住於其中來見到自生本智)。

(口傳)在這邊闡述了在頓超層面的光明本智,它是體性空而顯現為本智的一種狀態。〔英譯:頓超所生起或顯現的這些光明現相是空相(empty form)。〕並且在這邊解釋了,當我們在圓滿次第當中修氣脈明點的時候,透過風而生起的色相或者是顯相(英譯:透過脈風明點的控制而生起空相),與現在我們說的頓超的〔淨化〕是並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去區分〔智慧脈風明點,以及不淨脈風明點〕:在一般透過不清淨的氣、脈、明點三者所現起的本智,它也是本智的顯相,但是它所依止的是不清淨的氣、脈、明點三者;但是在頓超的時候,所依據的是清淨的氣、脈、明點,所以兩者之間有淨與不淨的差別,同時也有「有為法」和「無為法」兩者之間的差別。(英譯:透過不清淨的脈風明點而生起的這些空相,與頓超透過清淨的脈風明點而生起的現相不同,同時也有「有為法」與否的差別。)

(口傳)所以當我們從方便道和解脫道兩種顯現的本智,比如說從方便道的氣脈明點所顯現的本智,或者是從解脫道透過無改造、無修整的狀態所顯現的本智,兩者都是一樣,都是本智、都是本然的智慧。從方便道所生起的原始本智,它是俱生的,既然說它是俱生的,那就不是重新創造而生起的。〔英譯:這裡有兩個,我們稱之為方便道及解脫道。方便道依賴這些脈風明點,而解脫道則是建立在不造作地安住於本覺中。故當我們談到方便道時,其並不能真的創造或揭露本覺俱生本性之實質(this cannot really produce or reveal actual in the nature of the co-emergence of the rigpa)。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應該是無為法。〕(02:45:38)

..............................
註⑦ 「阿甘瑪」或「阿迦瑪」(agama):此處可能指密宗文獻或經文的集合;字面意思是傳統。合起來即「傳統文本」之意。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