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文:
尊貴的噶千仁波切在獄中秘密修持米滂仁波切的這部經典。多年來,噶千仁波切一直等待著著名的大圓滿大師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接受他的請求,以揭示這部深不可測的經文的意義。今年因緣終於成熟,我們很高興能舉辦這個非常殊勝的盛會,終於實現噶千仁波切的心願。
「今年十月的教學將是居‧米滂深奧的著作《基、道、果祈請文》,這是堪布門色仁波切口述的教法,並由阿底仁波切在我們入獄期間為我轉錄成一本小冊子。在監獄裡我就背誦並不斷練習。它讓我受益匪淺,如果天下的法友都能學習它,那就太好了。雖然我發現很難清楚地表達其深度,但現在偉大的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將對此進行解釋。非常好。今請世間一切法友,學誦此經。扎西德勒! 」
〜 H.E.噶千仁波切
(噶千仁波切也請大圓滿學者堪布益西現場翻譯這些極為深奧的教誨。)
噶陀仁珍千寶佛學會:線上為仁波切對自己的著作做更廣泛的講解及口傳!邊講解、邊口傳!因此請珍惜!
轉貼:如噶千仁波切請求傳講的《文殊大圓滿祈願釋.界母歡喜笑聲》,弟子慧光堪布(悉歐瑟)皆已翻譯,據說正在校稿,相信將來這些法寶能利益許多人。
.....................................
Youtube 英譯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0c90IptA9k
中譯音檔下載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vqLnIrbN4Im7IqmTevUXbHI6rnIdO11w/view
(以下係根據中譯音檔摘要整理,時間標示會與 YT 影片稍有不同)
2024/10/07 12:00AM 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2 AM)
下半場(02:09:15)請大家身心舒坦安住。請大家讓心安住於自心、上師自性無別的虔敬心當中。應該要讓身心都能安住於寧靜,我們的行為,說話走路也要輕柔,但是噶千仁波切好像步伐蠻快的。入行論說,由於荷擔眾生事業,所以會走得很快。成就者們對於利生事業是不懈怠的,所以走路很快。通常我們會形容行為舉止要像鵝王一樣。從菩薩的畫像都是站立或舉步,表示即刻要行利生事業。當講境界行的時候,會有些密行或猛烈直接的展現,而在大圓滿時,身語意都要緩慢輕柔。
在這邊要利益眾生的狀況就會有例外,這時要不遺餘力地去利益眾生。龍欽巴大師說,在他的三休息論著作中,說到身如何安住輕柔,有七個方向或姿勢。我們的身體要安住於阿蘭若就是靜處,不雜染,杳無人煙,是一個寧靜的緣取。有時候我們會直接稱為寧靜或寂靜的緣取,意思就是調伏我們的煩惱之後,令勝觀能夠生起。
就像在《心性休息》中說,只要心想著不離於法,要聞思實修大圓滿法,往阿蘭若走了七步,這樣的福德是無與倫比的。這樣的福德比供養恆河沙數的佛陀還要大。所以大家可以發現,噶舉和寧瑪派大師們閉關的地方都是高山上或遠離人群的地方,甚至是生活很困難不方便的地方。所以蓮師閉關的洞穴都類似如此,爬山要爬好幾個小時,一般人很難到達之處。
就像密勒日巴也是一樣,我去過很多他的閉關洞,都是杳無人煙的地方,有些地方因為交通發達所以越來越多人,但大多數都是非常荒蕪的地區。就像噶千仁波切也是這樣子的,他持守了祖師們的教法,以及有關的儀軌傳規,而且待在深山裡。
(略)達賴喇嘛取笑噶舉派說,原本噶舉派有很好的傳統,從密勒日巴、岡波巴傳下來有很好的法脈傳統,但是慢慢變成大多數人都是以學科來維持這樣的禪修閉關的傳統。因為太投注於世間的學科,導致大手印的法脈漸漸沒落了。
(略)法本中說:「自心清淨性相中,觀法無他真如性,無比趣入平等性」,這裡面所講的應當就是空性當中分為人無我跟法無我,應該是指法無我。(02:26:00)
(02:49:55)就像巴楚仁波切在對〔龍欽巴〕《七寶藏》(Seven Treasures)的祈請文當中說:共通教乘的內容通常大概是對詞句上面我們凡夫的研讀,然後要專心地來做解析來理解(有時很難理解、需要使用邏輯和三段論等等),但是口訣或大圓滿的法則(大圓滿的口訣引導)並非如此。然而,〔為了理解這些文本,〕我們自己非常輕柔、很放鬆地自在地安住,讓法與心相融,如此一來法義便能夠顯現於心中(我們將得到許多加持),乃至於達到心非常地安適,沒有任何的遮礙或是煩惱的遮染。
所以如果在其他的學習(修學)方式的話,當然就是要學習很多的論典,然後要反覆地讀誦(唸誦儀軌、持誦咒語),甚至每天都不間斷地去閱讀〔或其他修法〕,才有辦法維持(都需要許多勤作)。但是大圓滿的話,則不是這樣的,只要安住於心性之上(只需要安住於真實法性的正念中),然後讓心性之流能夠延續,這樣的話,就能夠讓我們通達箇中的行相。(英譯:如果我們如此安住,那麼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但是並不是說世俗諦的這些學習是不重要的。(英譯:然而,我們不能因誤解了萬法的空性,而忽視世俗法。)如同昨天說的,以上師瑜伽和對上師的虔敬心為根本,以大圓滿為見地,以菩提行為行儀,這樣的話,自然大圓滿就能現見於心。所以不能沒有任何的見地,然後不依止見地的行為,這些都是禁止的。(英譯:我們不能輕忽或缺失見地階段,這樣便會偏離證悟的境地。)就像龍欽巴大師在《法界寶藏論》(Chöying Dzöd,全名The Treasury of the Dharmadhātu)裡面說,〔他講到「nang li shur na」(ནང་ལི་ཤུར་ན,意為「若偏離內在自然狀態」或 「若失壞內境自性」)意思是〕:如果你離於自性之流,你就會輕視業因果,那就會墮入下三道。(「若失壞內境自性,則於業緣之法起輕慢心,必當墮落。」)
那麼,當我們在說平等性,就是自他無別,法性(實相——勝義諦)也就是如此。當然如果再繼續講故事下去的話,時間就不太夠了。在法性的狀態之下沒有自他,但是在身的狀態之下(世俗層面)才分自他。
一、論名
根本頌的經題是:《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而〔我的〕釋論的經題〔名稱類似,後面有加字〕:《文殊大圓滿祈願釋.界母歡喜笑聲》(The Laughter of Enjoyment of Mother of Dharmadhatu)。在講「界母」(the mother of dharmadhatu)的時候,指的是:從法身的層面來講是普賢王如來佛母(Samantabhadri);從報身的層面來講是金剛亥母(Vajravarahi);從化身的層面來講的話,是佛母移喜措嘉(Yeshe Tsogyal);從護法的層面來講是一髻佛母(Ekajati)。「歡喜笑聲」的意思就是說:將這些解釋、闡釋出來(撰寫這部釋論)的話,空行母眷眾們都會歡喜而笑(發出歡喜的笑聲)。我們笑出來有分很多種〔緣由〕,就是極忿怒的狀態之下會微笑,歡喜的狀態之下會微笑,那我們這邊指的不是忿怒之下的微笑,而是歡喜的時候的微笑。
一開始就是:「南無古魯」(namo guru),〔意思〕就是:向上師作頂禮。(口傳)然後是對十方三世的諸佛(五方佛等)作頂禮。這裡所講的偈頌是很優美的,我會在中文翻譯的書本裡面再向各位展現。(口傳)再來後面幾個偈頌是對和文殊菩薩(Manjushri)和妙音天女(Sarasvati)作頂禮。接下來是對蓮師作祈請〔和頂禮〕;(口傳)接下來來是對度母作祈請;(口傳)對龍欽巴作頂禮(祈請和禮讚);(口傳)然後是對米滂仁波切(Mipham Rinpoche, 1846-1912,又譯為麥彭仁波切)作頂禮(祈請和禮讚);(口傳)然後是對根本上師作頂禮(祈請和禮讚)。(口傳)接下來是向〔大圓滿〕諸位護法請託事業:例如〔對〕一髻佛母、〔單堅〕多傑列巴、熱呼拉等等(祈請和禮讚)。
(口傳)接下來的這幾個偈句,是在指在五濁惡世裡面,除了普賢聖教以外,沒有其他可以再讓我們依託的(表明除了大圓滿外不希求其他教法,大圓滿是唯一的皈依)。(口傳)接下來是說:在這樣的五濁惡世裡面,我們依然能夠傳播或聽聞講說大圓滿法,是極度具有善緣的(我們有幸能有如此吉祥機遇來修學大圓滿,著實歡喜)。(口傳)接下來是頂禮偈(這裡說明此文本的殊勝)。(口傳)接下來的這個偈頌就是造論旨(這裡說明撰寫此文本的承諾)。
到此為止,我們做迴向發願。(03:06:43)
(一校)
.....................................
根本頌中文:https://www.lotsawahouse.org/zh/tibetan-masters/mipham/great-perfection-manjushri
根本頌英文:https://www.lotsawahouse.org/tibetan-masters/mipham/great-perfection-manjush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