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仁珍千寶仁波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講解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剛薩埵大虚空》、《覺性杜鵑》、《吽之封印中陰引導》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仁珍千寶仁波切:《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講解

文章SW » 2024-10-20, 17:22

介紹文:

尊貴的噶千仁波切在獄中秘密修持米滂仁波切的這部經典。多年來,噶千仁波切一直等待著著名的大圓滿大師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接受他的請求,以揭示這部深不可測的經文的意義。今年因緣終於成熟,我們很高興能舉辦這個非常殊勝的盛會,終於實現噶千仁波切的心願。
「今年十月的教學將是居‧米滂深奧的著作《基、道、果祈請文》,這是堪布門色仁波切口述的教法,並由阿底仁波切在我們入獄期間為我轉錄成一本小冊子。在監獄裡我就背誦並不斷練習。它讓我受益匪淺,如果天下的法友都能學習它,那就太好了。雖然我發現很難清楚地表達其深度,但現在偉大的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將對此進行解釋。非常好。今請世間一切法友,學誦此經。扎西德勒! 」

〜 H.E.噶千仁波切

(噶千仁波切也請大圓滿學者堪布益西現場翻譯這些極為深奧的教誨。)

噶陀仁珍千寶佛學會:線上為仁波切對自己的著作做更廣泛的講解及口傳!邊講解、邊口傳!因此請珍惜!

轉貼:如噶千仁波切請求傳講的《文殊大圓滿祈願釋.界母歡喜笑聲》,弟子慧光堪布(悉歐瑟)皆已翻譯,據說正在校稿,相信將來這些法寶能利益許多人。


.....................................
Youtube 英譯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0c90IptA9k
中譯音檔下載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vqLnIrbN4Im7IqmTevUXbHI6rnIdO11w/view

(以下係根據中譯音檔摘要整理,時間標示會與 YT 影片稍有不同)

2024/10/07 12:00AM 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2 AM)

下半場(02:09:15)請大家身心舒坦安住。請大家讓心安住於自心、上師自性無別的虔敬心當中。應該要讓身心都能安住於寧靜,我們的行為,說話走路也要輕柔,但是噶千仁波切好像步伐蠻快的。入行論說,由於荷擔眾生事業,所以會走得很快。成就者們對於利生事業是不懈怠的,所以走路很快。通常我們會形容行為舉止要像鵝王一樣。從菩薩的畫像都是站立或舉步,表示即刻要行利生事業。當講境界行的時候,會有些密行或猛烈直接的展現,而在大圓滿時,身語意都要緩慢輕柔。

在這邊要利益眾生的狀況就會有例外,這時要不遺餘力地去利益眾生。龍欽巴大師說,在他的三休息論著作中,說到身如何安住輕柔,有七個方向或姿勢。我們的身體要安住於阿蘭若就是靜處,不雜染,杳無人煙,是一個寧靜的緣取。有時候我們會直接稱為寧靜或寂靜的緣取,意思就是調伏我們的煩惱之後,令勝觀能夠生起。

就像在《心性休息》中說,只要心想著不離於法,要聞思實修大圓滿法,往阿蘭若走了七步,這樣的福德是無與倫比的。這樣的福德比供養恆河沙數的佛陀還要大。所以大家可以發現,噶舉和寧瑪派大師們閉關的地方都是高山上或遠離人群的地方,甚至是生活很困難不方便的地方。所以蓮師閉關的洞穴都類似如此,爬山要爬好幾個小時,一般人很難到達之處。

就像密勒日巴也是一樣,我去過很多他的閉關洞,都是杳無人煙的地方,有些地方因為交通發達所以越來越多人,但大多數都是非常荒蕪的地區。就像噶千仁波切也是這樣子的,他持守了祖師們的教法,以及有關的儀軌傳規,而且待在深山裡。

(略)達賴喇嘛取笑噶舉派說,原本噶舉派有很好的傳統,從密勒日巴、岡波巴傳下來有很好的法脈傳統,但是慢慢變成大多數人都是以學科來維持這樣的禪修閉關的傳統。因為太投注於世間的學科,導致大手印的法脈漸漸沒落了。

(略)法本中說:「自心清淨性相中,觀法無他真如性,無比趣入平等性」,這裡面所講的應當就是空性當中分為人無我跟法無我,應該是指法無我。(02:26:00)

(02:49:55)就像巴楚仁波切在對〔龍欽巴〕《七寶藏》(Seven Treasures)的祈請文當中說:共通教乘的內容通常大概是對詞句上面我們凡夫的研讀,然後要專心地來做解析來理解(有時很難理解、需要使用邏輯和三段論等等),但是口訣或大圓滿的法則(大圓滿的口訣引導)並非如此。然而,〔為了理解這些文本,〕我們自己非常輕柔、很放鬆地自在地安住,讓法與心相融,如此一來法義便能夠顯現於心中(我們將得到許多加持),乃至於達到心非常地安適,沒有任何的遮礙或是煩惱的遮染。

所以如果在其他的學習(修學)方式的話,當然就是要學習很多的論典,然後要反覆地讀誦(唸誦儀軌、持誦咒語),甚至每天都不間斷地去閱讀〔或其他修法〕,才有辦法維持(都需要許多勤作)。但是大圓滿的話,則不是這樣的,只要安住於心性之上(只需要安住於真實法性的正念中),然後讓心性之流能夠延續,這樣的話,就能夠讓我們通達箇中的行相。(英譯:如果我們如此安住,那麼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但是並不是說世俗諦的這些學習是不重要的。(英譯:然而,我們不能因誤解了萬法的空性,而忽視世俗法。)如同昨天說的,以上師瑜伽和對上師的虔敬心為根本,以大圓滿為見地,以菩提行為行儀,這樣的話,自然大圓滿就能現見於心。所以不能沒有任何的見地,然後不依止見地的行為,這些都是禁止的。(英譯:我們不能輕忽或缺失見地階段,這樣便會偏離證悟的境地。)就像龍欽巴大師在《法界寶藏論》(Chöying Dzöd,全名The Treasury of the Dharmadhātu)裡面說,〔他講到「nang li shur na」(ནང་ལི་ཤུར་ན,意為「若偏離內在自然狀態」或 「若失壞內境自性」)意思是〕:如果你離於自性之流,你就會輕視業因果,那就會墮入下三道。(「若失壞內境自性,則於業緣之法起輕慢心,必當墮落。」)

那麼,當我們在說平等性,就是自他無別,法性(實相——勝義諦)也就是如此。當然如果再繼續講故事下去的話,時間就不太夠了。在法性的狀態之下沒有自他,但是在身的狀態之下(世俗層面)才分自他。

一、論名

根本頌的經題是:《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而〔我的〕釋論的經題〔名稱類似,後面有加字〕:《文殊大圓滿祈願釋.界母歡喜笑聲》(The Laughter of Enjoyment of Mother of Dharmadhatu)。在講「界母」(the mother of dharmadhatu)的時候,指的是:從法身的層面來講是普賢王如來佛母(Samantabhadri);從報身的層面來講是金剛亥母(Vajravarahi);從化身的層面來講的話,是佛母移喜措嘉(Yeshe Tsogyal);從護法的層面來講是一髻佛母(Ekajati)。「歡喜笑聲」的意思就是說:將這些解釋、闡釋出來(撰寫這部釋論)的話,空行母眷眾們都會歡喜而笑(發出歡喜的笑聲)。我們笑出來有分很多種〔緣由〕,就是極忿怒的狀態之下會微笑,歡喜的狀態之下會微笑,那我們這邊指的不是忿怒之下的微笑,而是歡喜的時候的微笑。

一開始就是:「南無古魯」(namo guru),〔意思〕就是:向上師作頂禮。(口傳)然後是對十方三世的諸佛(五方佛等)作頂禮。這裡所講的偈頌是很優美的,我會在中文翻譯的書本裡面再向各位展現。(口傳)再來後面幾個偈頌是對和文殊菩薩(Manjushri)和妙音天女(Sarasvati)作頂禮。接下來是對蓮師作祈請〔和頂禮〕;(口傳)接下來來是對度母作祈請;(口傳)對龍欽巴作頂禮(祈請和禮讚);(口傳)然後是對米滂仁波切(Mipham Rinpoche, 1846-1912,又譯為麥彭仁波切)作頂禮(祈請和禮讚);(口傳)然後是對根本上師作頂禮(祈請和禮讚)。(口傳)接下來是向〔大圓滿〕諸位護法請託事業:例如〔對〕一髻佛母、〔單堅〕多傑列巴、熱呼拉等等(祈請和禮讚)。

(口傳)接下來的這幾個偈句,是在指在五濁惡世裡面,除了普賢聖教以外,沒有其他可以再讓我們依託的(表明除了大圓滿外不希求其他教法,大圓滿是唯一的皈依)。(口傳)接下來是說:在這樣的五濁惡世裡面,我們依然能夠傳播或聽聞講說大圓滿法,是極度具有善緣的(我們有幸能有如此吉祥機遇來修學大圓滿,著實歡喜)。(口傳)接下來是頂禮偈(這裡說明此文本的殊勝)。(口傳)接下來的這個偈頌就是造論旨(這裡說明撰寫此文本的承諾)。

到此為止,我們做迴向發願。(03:06:43)

(一校)
.....................................
根本頌中文:https://www.lotsawahouse.org/zh/tibetan-masters/mipham/great-perfection-manjushri
根本頌英文:https://www.lotsawahouse.org/tibetan-masters/mipham/great-perfection-manjushri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2 PM(1)

文章SW » 2024-10-21, 18:14

2024/10/07 05:00AM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2 PM)

(上半場01:00:10)心部、界部及口訣部屬於大圓滿三部,〔這三部〕有時是個別傳承,有時是匯流於一(合在一起),最後匯合於一個傳承。昨天講的從毗盧遮那大譯師傳給邦.米龐貢波的,屬於界部,它的意思是,具足心部和界部(稱為界部Dorje Zampa,亦即「金剛橋」(Vajra Bridge),它也是心部和界部結合在一起)。在這個傳承當中有很多大師,有位〔著名且十分重要的〕大師叫阿洛移喜炯涅(阿若‧耶協炯乃,Aro Yeshe Jungne,11世紀),他是最眾所稱讚的,例如阿底峽也稱讚的。他所著作的一本書當中,叫作《入大乘瑜伽論》(Theg pa chen po rnal 'byor 'jug pa),〔對「金剛橋」的釋論〕裡面就有提到心部、界部和很多口訣。一般認為《入大乘論》(Theg pa chen por 'jug pa)是榮松班智達(Rongzom Chökyi Zangpo,11世紀)寫的,但他寫的是《入大乘瑜伽論》,兩者名字很相同(意思差不多),有時會被混淆。他們在講「大乘」或「勝乘」時是指大圓滿。

在噶陀派的祖師噶‧當巴德協(Kadampa Deshek,1122-1192)的時候,他就匯流了心部、界部和口訣部,且將之整合成一個口訣,這本書叫作「年居多傑桑巴」(Nyen Gyü Dorje Zampa,《耳傳金剛橋》),是口耳傳承。在噶陀派裡會稱「噶陀年居」,或稱「噶陀年居千波」,「年居」的意思指耳傳。我們說噶陀有十萬虹光身,他們所修的就是這個口訣法門。所以在這些證得虹光身的人的故事當中可以知道,有些人是以「年居多傑桑巴」,再修古魯確旺(Guru Chöwang Norbu, 1212-1270)所傳下來的一個法門,或是《普賢密意直達》(Kunzang Gongpa Zangtal),或者《極密心滴》(shin tu sang wé nying tik)(英譯發音:Sanji-nyam-jor,查無此文本)〔——這些文本在寧瑪傳承中稍有不同〕,所以他們並不是只承許一個,其他都不承認的。

當我們說噶陀十萬虹光身,不是僅有在噶陀寺裡面,而是修持「年居多傑桑巴」的人,包含了其他寧瑪的寺院的修行者,所以指的是在那個時候以此〔噶陀〕法脈而修成的人。例如在白玉傳承裡有說到「噶恰耳流匯合」(《噶恰(法行)寧提》,Kachak Chöpa Nyingtik, bka' bcad chos spyod snying thig,意為「教誡與修法精要」),也就是大圓滿和大手印匯整在一起的意思,這樣的說法就會成為「舊噶陀派」的說法。

噶‧當巴德協是直貢派(按:應為帕竹噶舉)的祖師帕摩竹巴(Phagmo Drupa, 1100-1170)的兄弟(弟弟),他是惹瓊巴的弟子。所以當時他建〔噶陀〕寺的時候是屬於「噶恰耳流匯合」,也就是〔修持〕大手印和大圓滿匯合的寺院。後來因為兩位大〔伏藏〕師,龍薩寧波(Rigdzin Longsal Nyingpo)和敦都多傑(Dungdruk Dorje)傳下的伏藏法,使得噶舉派的修持越來越沒落,變成完全寧瑪派的傳統。

仁珍‧才旺諾布(Rigdzin Tsewang Norbu, 1698-1755)曾經寫了一封信給第七世達賴喇嘛,說:「噶陀耳傳的傳承,獲得我的授法的傳承是噶舉和寧瑪一起的,並不是「匯合耳流」(《噶恰寧提》)。」(英譯:「我的教授傳承並非將大手印與大圓滿分開,而是二者的融合。)這過程過去〔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

關於蔣揚欽哲旺波在傳承裡面,龍多滇貝尼瑪……大多竹千吉美稱列沃瑟,將《竅訣心滴》的〔釋論〕(英譯作bstan 'gyur,即實修指導)完全傳給蔣揚欽哲旺波。〔是否真的有傳某些文本〕這一點我不是很確定〔,但意傳(meaning transmission)是有的〕。巴楚仁波切跟蔣揚欽哲旺波,蔣揚欽哲旺波有將此法(所有大圓滿教法的加持和傳承直接)傳給文殊怙主米滂仁波切,這個是公開的,但是巴楚仁波切所傳給米滂仁波切(到底多少傳承)這部分是聽說的。所以有時候在寧瑪或噶舉的傳承裡,有時是加持的傳承,因為不一定是詞句上面,有時候是透過上師的密意,將法義傳給弟子。(英譯:所以在寧瑪和噶舉傳承,當講到意傳,不一定是給予所有的解釋,而是給予意義本身。)

在寧瑪當中有一個傳統是極為珍貴的,就像我在金剛岩即「多傑札」的上師曲桑仁波切說:「有時候上師不知道他把法傳給誰,有些人不知道他向誰請法、所受什麼法也不知道。」〔英譯:「談到「密續命力」(Tantric Jiva),當你領受灌頂與一切傳承時,若你不知道自己在領受什麼,就等於沒有獲得傳承。」〕所以這些〔授記〕傳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自己的舅舅查珠仁波切他就顯現了許多的事蹟,這些在當地都是非常有名的。他是熱呼拉(Rahula)護法的修持者,當他修持的時候,許多人都能夠看到熱呼拉顯現,但是他自己並沒有特別獲得口傳或灌頂,但是在上一世他有兄弟手足是一個修證者,所以有一次跟他一起修護法的法門,從那時候開始便有這樣的成就。(英譯:我的舅舅查珠仁波切,眾所周知他是熱呼拉行者的上師。熱呼拉是一位護法,特別是寧瑪派的護法。人們經常看到當他在修持熱呼拉時,熱呼拉會現身等等。但他自己不記得是否有得過熱呼拉的灌頂,但在前世,他的叔叔答應給他這個灌頂,以便日後保護他。)

所以當我們在領受這樣的傳承時,我們具有這樣的三昧耶戒或承諾之後,自己就會有加持,自己修持是可以,但是沒有辦法傳授給別人,因為我們沒有資格給傳承,這樣隨便傳給別人的話,整個傳承就會受損。(英譯:在大圓滿傳承中,有時「噶提(gati)」的意思是敕令〔傳承〕,而「龍提(lungti)」的意思是授記〔傳承〕(註)。透過這種方式,你不一定需要得到口耳傳承等等。但當然,如果你需要教導他人以弘揚教法,你就必須具有口耳傳承和灌頂等等。)

在這裡有一個《文殊大圓滿》的傳承〔我〕遺漏了,是朗加仁波切的傳承,之前有寫,這裡不知何原因,沒有在書本裡面(但不知何故複製時沒有貼上)。在這裡有一個傳承是文殊怙主米滂仁波切傳給列繞朗巴,他傳給了席欽仁波切瑪尼丹增(洛桑卻比丹增),然後他再傳洛拉嘎當,然後再傳給朗加仁波切,再傳到我。剛開始傳承只有三個,但是後來越來越多,〔我〕從不同上師的跟前領受了願文的傳承。(01:21:40)

..............................
註解:
噶提(gati)意為「敕令傳授」,指 「上師以敕令或強力加持直接傳遞法教」;乃「傳法的當下力量」。
龍提(lungti)意為「授記傳承」,透過「佛菩薩/本尊的授記」來確認法教的真實性與傳法對象,確保傳承不濫傳、不衰變;乃「傳法的前世約定」。


(一校)
...................................
Youtube 英譯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JECy2lzps
中譯音檔下載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kfMHlukRQpt22BbERTjHKvbvuooU-WPc/view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2 PM(2)

文章SW » 2024-10-22, 20:31

接下來講的是〔此〕願文的本身,也就是內容(正文)。〔此〕願文〔所屬傳統,〕如果要進行分類,是屬於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又分顯與密,這是屬於密乘的教法;密續當中又有分四續,這是屬於無上瑜伽密續;無上續又分瑪哈、阿努、阿底,這是屬於阿底瑜伽。〔大圓滿〕如果從傳承來說,有分遠傳「教傳」(kama)、近傳「伏藏」(terma),和「甚深淨相」(pure vision)三種,這是三種都融合具足的。

當我們以「教傳」來講,有《文殊真實名經》(Manjushri Nama Samgiti),蓮花生大士有做解釋:「這是屬於寧瑪派大圓滿。」當然寧瑪班智達貝瑪旺格蔣稱(阿里班禪貝瑪旺嘉蔣稱,Ngari Panchen Pema Wangyal,1489-1543)也有做〔與蓮師相同的〕解釋。從「伏藏傳承」來講,同時具足了「蔣巴佐巴千波」(Jangba Dzogpa Chenpo,文殊大圓滿)和「蔣巴耶協」(Jangba Yeshe,文殊智慧,可能包含生圓二次第)的內容。(英譯:當講到伏藏傳承,也有「文殊大圓滿」法系,這也有伏藏法。)

如果是以「甚深淨相」的傳承來說的話,米滂仁波切閉關了十八個月,〔證得了文殊,〕親自謁見文殊菩薩,有這麼樣的一個記載(這是眾所周知的)。米滂仁波切他的所有著作都是來自於心意伏藏,因為據〔他所〕說,〔這些〕都是來自密意的本明自然顯現的。

如果要做廣解會花太多時間,因為我們說了它是九乘之頂巔,就需要以教證、要從見修行的層面來講,就會花很多的時間。接下來我就用口傳的形式,將這一段略微地傳授給大家。(英譯:原本我想將九乘前八乘與大圓滿做比較,何以大圓滿優於其他下乘,但這需要很多理證和教證,也需要大量的引述,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所以在這裡我就唸過去。)

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說大圓滿是九乘之巔,它是口訣之根本,這些都要時間從見修行的層面去證實的。(英譯:這也很重要,如果你想知道何以大圓滿是所有乘門之頂巔,就要與其他乘的見修行做比較,以闡明何以大圓滿優於其他諸乘。)接下來又到了迴向發願的時候。

** *

(下半場 02:01:27)接下來講大圓滿法的殊勝之處。大圓滿的普賢王如來密意通徹,請大家以這樣的觀待來聞法。(這裡講的是大圓滿優於其他教法,然後又講到這是一部「普賢王如來的證悟無礙生起」之教法。)

(口傳)龍欽巴大師多次談到大圓滿比其他教法更殊勝。一般我們在講密咒乘的殊勝之處時,會說:「一義一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利根故,極勝秘密乘。」〔英譯:龍欽繞絳巴在他的《句義寶藏論》(The Treasury of Word and Meaning)中多次談到大圓滿優於其他。〕

(口傳)在這邊講說了瑪哈、阿努和阿底瑜伽的殊勝功德。瑪哈瑜伽的方便生起次第,與阿努瑜伽的智慧圓滿次第,二者一生即可成就雙運果位,但依然是具有羯磨次第還有念修,和行持脈風等需要勤作的行為,所以跟絕密大圓滿相比較的話,是屬於慢道,是比較緩慢的道路的意思。(英譯:大圓滿和瑪哈及阿努的方法是不同的,因為直到阿底佐巴千波或大圓滿,並沒有真正直接教授一個人的智慧作為一條修道。)

(口傳)所以當我們講大圓滿是捷徑,代表說它是從……它跟其他的差別是有勤作跟無勤作的。所以以乘門來講,它的法殊勝與否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對所化來講是有差別的,它所存在的差別是成就的快慢,以及是否需要勤作,以及在內心當中本智現起的快慢差別,這就是例如我們騎車或者是開車或開飛機到達目的地快慢的差別。(英譯:因此,當談到個人時,個人有修持不同法門的能力,取決於我們與這些教法的比較。對個人而言,是有「頓」式和「漸」式的道。但就佛法本身而言,沒有優、劣乘門之分。)

就像如果我們要砍樹的話,拿一塊石頭來不斷地去敲打那棵樹,它有一天也是會斷掉的;但是相較之下,你用電鋸或者是用斧頭去砍樹,相較之下還是比較快,這些都是我們從世間的推測推論就可以得到結論的。〔但如果你想花很多時間在砍樹上,那也是你個人的選擇。〕

就像我們要焚燒一樣東西,你當然也可以用火燒,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例如集中太陽光的方式,又或者用電力的方式去焚燒,效果也會不一樣,例如有沒有煙,會有諸多的不同,這些是我們在世俗當中都知道的。(英譯:柴火燒完之後,考慮到餘下的木炭還有多少等等,這要看情況。)所以根據善巧方便而方法的深奧與否,就會跟修持或聞思法的時間有快慢的差別,那我們行持法教的方法就很重要了。(英譯:當我們說你是否善巧,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以善巧方便來斷除我執,所以善巧方便就很重要。)〔為了斷除我執,我們需要集資淨障,〕因為行持法教的方法善不善巧,就跟我們集資淨障的速度,以及本智現前的速度有密切關係的。

所以〔如果我們修持大圓滿的引導,〕作為諸乘之頂巔的捷徑阿底瑜伽,本身是超越勤作之法的。因此上根者證悟和解脫能夠同時(不久就能解脫);中根者歷經多年後(數月或數年)也可以成佛;下根者如果精進並且擁有口訣不間斷地修習的話,十二年內也可以得到本初佛地。這是普賢金剛持所說的。所以〔欲得佛果,〕僅僅依靠見地是不足夠的,還需要行持(修持來成熟見解),也就是禪修的不斷鍛鍊打磨,才能夠使修持的成果顯現出來。(02:19:50)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2 PM(3)

文章SW » 2024-10-23, 17:34

以我們大圓滿的祖師蓮花生大士〔來說〕,他在師利星哈座前修了二十五年,最終證得了虹光身的果位。另外一個祖師無垢友,他也是在靈鷲山修習了十二年〔的三虛空修法及輪涅分別法,每年當中六個月〕,而證得了虹光身果位。移喜措嘉佛母也是在雪山上、山洞中,〔只吃泥土和草,〕奮力禪修了許多年,才得以令虹光成就顯現。就像祖師〔傑尊〕森給旺秋(Chetsun Senge Wangchuk)〔也是依賴攝生術存活〕,經歷十二年苦行,證得虹光身成就。

所以修持大圓滿,要以見地做決斷,然後在禪修上要恆持三昧耶戒(三摩地),以這樣來維持自己的行持。以這樣的行持堅固見地,這是本法的特殊之處。(英譯:根據大圓滿:你以「見」得到確信;而「修」是以三摩地;然後以「行」來長養。一般佛陀教法,「行」可以某種程度長養或增進「見」。)就像我們以般若乘(經教、大乘)來做比喻,僅僅以願菩提心是不足以成佛的,還必須配合行菩提心,才能圓滿證得正等覺的佛果。

就像我們知道如何去農耕但永遠不行動,就無法得到成果。如果知道如何去耕作,我有地也有種子但卻不去耕作,那成果永遠不會顯現的。所以我們在行持菩薩道時,六度是我們的方便。在密咒乘來講,領受灌頂已經種下金剛持的種子,但沒有維持三昧耶戒,也不懂得如何去維繫三摩地、禪定的體驗(三昧耶),那這樣也沒辦法證得金剛持的果位。所以以大圓滿來講亦然,首先我們要認識(recognize),再來要培養或獲得信心(confidence),最後是使其能夠穩固(獲得決斷,attain ascertainment)〔,此三者必須逐步去增長〕。如果僅僅只是認識卻不做出行動也是沒有用的,特別是在善巧方便上,是需要有特殊的方法。(英譯:尤其是這些需要透過特殊的方法來長養。)

現在我們再唸下去,不然是講不完的。(口傳)在這個願文當中,完全包含了米滂仁波切的發願〔文和迴向文〕。由於具足了發願和迴向,心清淨就有無上的加持。〔英譯:這也是實現目標的真實句(true statement),所以這是佛陀的教法。〕(口傳)米滂仁波切他種下了發願,等虛空一切眾生未空盡之前,他要一直行持這樣利生事業的發願,由此可見,這樣的發願都是如實不虛假的。(英譯:米滂仁波切的頌文說,在所有這些淨土中,他都行了菩薩行,並生起慈悲心,他發下誓願要利益一切眾生。這裡表示他的承諾。)

(口傳)在上述就講述了有關於我們在成佛之前需要下多少功夫,比如說三大阿僧祇劫、七大阿僧祇劫,或三十三大阿僧祇劫,那這些都顯示了我們到成佛之間的距離,縮短距離的關鍵是發心以及方法的善巧與否。(英譯:根據大乘傳統,有時會說到由於根器之故,會有無量劫乃至數劫才能證得佛果,正是取決於發菩提心的方法。)

(口傳)那這邊米滂仁波切就說,當然所有的法都是殊勝的,除了大圓滿法以及其他的法都是非常殊勝的,但是因為自己自乘是通過大圓滿法的殊勝功德而至的,所以米滂仁波切說,他也是只是追隨無垢友或蓮師等等的成就,及自己的經驗,來讚嘆這個法門,而不是貶低其他法門。(英譯:米滂仁波切在這裡談到他的著作,他說:「這並不是在批評別人,但是當我們直接教授真實的大圓滿時,有時與其他乘之間存在分歧,然而這並不是在批評別人。」)

(口傳)〔這邊我的釋論是逐字逐句的,首先〕講說了經題的介紹(解釋)。經題是:《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覺空金剛自相》('jam dpal rdzogs pa chen po'i gzhi lam 'bras bu dbyer med pa'i don la smon pa rig stong rdo rje'i rang gdangs zhes bya ba bzhugs)。這裡「文殊」('jam dpal)意思是「妙吉祥」;「文殊」是梵文音譯,它的意譯是「妙吉祥」。「妙」是指法性菩提心無有戲論、疼痛,所以稱為妙;為一切智慧及功德之來源,所以稱為吉祥。〔英譯:'jam指「柔和」(gentle,妙),而dpal指「榮耀」(glorious,吉祥),通常用來指文殊師利。這就是為何此處有文殊師利,「柔和」意指遠離法界菩提心增益所帶來的一切不想要的痛苦,這只針對「童子」(the youth),故有時稱之為「柔和」或「妙」。〕

基位自身之智具其輪涅道三者,為知一切法,所以稱為「圓滿」。沒有比這個更上乘的其他宗派,所以稱之為「大」。以上師竅訣直指自身本覺體性,這樣的本淨稱之為「基」,能實修無上殊勝超越心之大道,所以稱為「道」。果就是法性滅盡之童子瓶身,所以稱為「果」。存在這三者沒有差別,稱為「無別」;這個無別就是指基道果三者的本智自性為一,沒有分別。

通常我們要在其他語言解釋的話,是稍微有一點困難的,因為藏文跟梵文每一個字都包含了許多意思。如果用詞句上來解釋的話,藏文可能會比較貼近梵文,因為兩種〔語言〕是非常接近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只能做意義上的闡述。(英譯:這裡要逐字拆解可能有點困難,因為梵語和藏語可以匹配,但英語是另一種語言,所以可能有點困難,因此我們只需要理解意義即可。)

當我們將一切實執,……我們剛剛講的,就是無別的這一個證悟,能夠令此心能夠開展,將一切實執的迷亂都破除的,所以稱為發願。(英譯:這裡的「發願」,意指淨化所有這些念頭增益等的垢染,進而證得「三身合一」的果位。)(02:43:58)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2 PM(4)

文章SW » 2024-10-24, 19:04

〔「覺空金剛自相」:〕這邊所說的「覺空」,這個「覺」是指光明自性,「空」是指本來清淨或本自清淨;本自清淨和任運成就或任運兩者是相同的意思。〔英譯:這裡說到「覺空」(rig stong, empty awareness),直譯就是:「覺是空性的」,是在講其「明空相」(luminous and empty patterns),主要是在講本初清淨和任運自成(primordial pure and spontaneously present)。〕「法性不變法界」(unchanging dharmadhatu)稱之為「金剛」,所以我們常常以「金剛」來稱呼空性。「自相」(self-radiance)的意思是一種展現出來的光輝〔,說的是「自覺」(self-awareness),它是不可毀壞的〕。這邊講的是覺空金剛七法的自性,或者是說它的功用、能力所自然展現出來的,所以就是自相,它本自帶出來的功能。

不論是印度的典籍或是西藏的典籍,都非常強調經題,有時我們直接破題,直接解釋(就可以瞭解)經題的意思;〔若要對此文做一種概要說明,有時解釋標題〕就完整地涵蓋了這部論典的所有內容。通常我們命名的方式有非常多種,以數量(多少段)、以說法之地、以說法者來命名,這些相對簡單;但是以經義也就是內理來命名的是稍微有些難度的(但如果標題出自或概括全文含義的話,就比較難)。

例如遍智龍欽巴大師、持明吉美林巴大師、米滂仁波切,以及才旺諾布仁波切,他們所寫的著作的經題或名稱,大多都是以整部著作裡面的內容來命名的(如果你看一下他們所寫的文本,當你讀到標題時,幾乎就知道其含義了)。有時候也會因為因緣來命(有時標題會出自吉祥的因緣),那這時候就跟實際的內容沒有直接的關係。以米滂仁波切的這一篇願文來講的話,就是經題的名稱和內容扣接得很緊密的。

(口傳)根據語自在榮松大師(大班智達)所說的,這一部願文:《文殊基道果無別發願文》,從經題裡面就可以解釋三有輪迴和寂靜涅槃,以及基道果三者都可以完整解釋(如果你透過它的標題來解釋,就可以解釋一切萬法都是透過文殊智慧而生起的)。

(口傳)根據榮松大班智達的說法來講的話,基道果這三者來陳述無別,或者是平等性,是可以拿來闡釋二諦無有分別,意思就是說:所有法(現象)都是一如的。〔英譯:這裡榮松大班智達的觀點是「當仰(答釀)滇巴耶昧」(དག་མཉམ་བདེན་པ་དབྱེར་མེད,dag mnyam bden pa dbyer med,清淨平等真諦無二,大平等性 ),意指「清淨與平等(pure and equal)此二諦是無分別的」,說明萬法皆一如,是故我們可以用「文殊智慧」來作為一切法的標題。〕

在他的作品當中,有兩句話,就是:「一切顯現為本尊」,以及在許多的著作裡面,都有講到他的教授。〔英譯:他的知名著作是《建立顯現即本尊》(或《證成現象即佛論》,Nangwa lhar du,全名Nangwa Tamche Dambar Drupwa Zhepa),意為「一切顯現皆安立為本尊之形」。我們還有他對蓮師《口訣見鬘論》(The Mala of View)的解釋,都在談論基於二諦的清淨和無二異(pure and sameness)。〕

所以在本法當中,看待世俗、勝義兩者都是平等性的。(英譯:我們看《入大乘論》,它講的是:一切都是平等的,然後說到:所有教法說的都是無二異或平等性,但是世俗現象的平等性在大圓滿中是特殊教法。)它(這裡)講述了非常多有關大圓滿的功德殊勝(教證和理證),但是應該是沒有時間全部講了。

(口傳)在這個內容當中講述了《文殊真實名經》中,闡述了有關於大圓滿平等性的功德,以及……(英譯:榮松大班智達在《文殊真實名經》的釋論中,也強調了這種「無二異」的觀點。)第三世多竹千(多智欽)仁波切(1938-2012)說:未缺且無一遺漏之諸佛,其無二異之本質稱為「文殊智慧薩埵」(Manjushri jnana sattva),現在將此轉為道用,即是自性大圓滿的方式,因為除本解任運之覺性外,不存在其他佛智。所以,諸佛無二異的本質稱為文殊智慧薩埵。(它被稱為Jampal Yeshe Semba或文殊菩薩,與諸佛無別。)

要將此轉為道用,就是自性大圓滿的方式。當我們將此轉為道用的時候,由於在大圓滿道用的層面本智的作用會顯現,所以也稱為道大圓滿。文殊閻魔敵的智慧能夠現前。當我們在說本智的時候,指的就是佛智。除了文殊智慧薩埵以外,別無其他。〔英譯:在基當中,它即是真知,這是我們所說的文殊基智。但說到文殊道智時,這種智慧就是道上的光明(illuminating on a path)。它是能指的文殊智慧,帶出所指的文殊智慧。除此別無其他文殊智慧,這就是任運自成的智慧。〕

(口傳)不論我們用什麼樣的名稱去稱呼它,「法界」(Dharmadhatu)或者是「本智」(「界智」,wisdom of Dharmadhatu),這些意思都是一樣的(是基於不同面向)。有時候是從它的功德特質的不同層面去稱呼,例如:從明分的層面去稱呼它、從它的功德體性和特質去稱呼它、從空分的層面去稱呼它(有時是從空性面向,或者有時是從明性面向等等)。有時候是因為離於一切戲論的緣故(本初以來就沒有分別念的增益),所以稱為「本來清淨」或「本自清淨」,或稱為「本淨」(kadag)。

因為無相〔或離於參考點〕的緣故,也稱之為「空性」。由於它自顯光明,所以自然顯現有時候會稱為「自生本智」(自生覺性,self-occurring awareness),或者是「自顯光明」(自明覺性,self-illuminating awareness)〔,說的是它光明(luminous radiance)的面向〕。

有時候因為它是究竟實相的緣故,所以為會稱為「究竟勝義」(勝義諦)。因為能夠引領我們到達彼岸,所以也稱為「渡彼岸」(波羅蜜多,Paramita)。有時候會稱為「本初心」或「本初意」〔,或心的真實本性〕。因為是不變故,所以有時候也會稱為「金剛心」,或「金剛虛空」(vajra space)。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做迴向發願。(03:06:29)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AM(1)

文章SW » 2024-10-25, 18:30

2024/10/08 12:00AM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3 AM)

(按:中括弧代表英譯補充字)

(上半場25:46)今天我們繼續《文殊基道果無別發願文》的內容。〔首先,〕請大家發心,願將一切有情〔——包括天神、惡魔等〕都度達彼岸,特別是證得本初原始智的果位(都證得心的本性)。〔以此目的,〕來聽聞這部詞句美妙、內容深奧,來自於〔大圓滿〕續部所萃取出來的願文內容。(英譯補充。①)

就如同仁波切說的,我們在聞法之前需要〔觀察是否〕具有正確的發心動機〔和行為〕。這邊〔噶千〕仁波切以「七支淨供」(seven branch of accumulation of merits)向各位做講解了。仁波切所講是非常真實的,這就是金剛語。在經教中,所有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都可以包含在集資淨障裡,所有佛陀教法都可以融合在二諦,請大家放在心上。

首先我們在聽聞大圓滿和大手印(佛法)之前,需要具足三個條件:一個是對上師三寶的虔敬心,對眾生的慈悲心,保持這樣的發心。當我們專一地向我們有信心的上師做祈請時,所有念頭(妄念)都會被斬斷。這時對眾生也會〔自然〕生起悲心,這時對法也會生起定見(信心),這時本初生的本智(nature of wisdom)也會在內心生起。這時也會生起自心、上師以及諸佛二者為一體的定見(你會獲得對於自心和自己上師此二者無二無別的信心),完全斬斷希懼二者的諸念,並生起空性的理解(而獲得智慧)。這時,我們自己的本明(self awareness)以及原始智也會生起(也隨之顯露)。這個就是一切諸佛的密意(證悟境界),佛性如來藏也就是如此。

在這裡你要恆時地安住正知念,也不是將六受外射放逸(不讓你的感官追逐六境或五境),也不是安住於一個所緣物而奮力地將心掌握住(也不應費力將念頭內收),也不是如此,而是要很自然地安住於心性的本住(心的本性)之上、本來狀態之上。

接下來就進入主題,不然的話內容太多可能說不完。基本上會根據願文的詞句去做解釋,但是許多相關的內容(我的釋論)可能沒有辦法全部帶入,因為需要介紹太多其他的內容,所以就會以引導口傳(結合口傳和解釋)的方式將那些內容帶過。

(口傳)這邊所講述的內容〔使用了不同的詞彙〕,主要的意思是說自生本智(自生覺性,self-occurring awareness)、原始明性或本智,和我們的心的本性、如來藏、法界,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它不是由因緣所生,也不是從空無一物的靜處所生;不是藉由緣所生起的無常法。(英譯:它不是空無一物,也不依緣而變化。)〔不是辨別明和空的概念,也〕不是完全無念的狀態,所以我們要去做一個分辨、對它有一個指認的話,那就是界明且空而無念,共通的一個狀態。

〔英譯:當我們講到安住或奢摩他,我們便會想到明性及安住等等,這是奢摩他。〕明分(clarity or the luminous)是無阻礙的,就像是大圓鏡智;而空分(pristine,本初)是妙觀察智,觀待一切法為明分(這就是明辨一切現象的智慧)。不論是有念或無念都是指法界(證悟則是法界智),應該要指認為離一切念(戲論)。

(口傳)剛剛唸的這一段,主要是在解釋文殊或妙吉祥,它結合了基道果三個層面來解釋文殊或妙吉祥。(英譯:藏文詞'jam dpal,'jam’是柔和,dpal 是榮光,也就是文殊師利。這些所謂的柔和與榮光,是與大圓滿、基、道、果並列。)當我們在講基的時候,是指它超越了一切善、不善〔道〕等的邊界(分別念)。而當我們在講道〔、也就是法道〕的時候,是指八萬四千法蘊的一切教法:改造分別念、斬斷煩惱的這種方法,能夠令本智生起;在大圓滿的時候,〔特別是在口訣部,〕所指的是立斷跟頓超的法門或修持,〔這兩個修法的修道〕稱為道。

當我們在說道本智的時候,是指立斷本淨之本智,以及頓超光明之本智(立斷會帶來空性智慧,而頓超則會帶來任運自成智慧)。當我們在說〔大圓滿〕果位的時候,是指〔一切清淨的果,也就是〕童子瓶身的狀態。而在大圓滿心部裡面說的話是原始智(innate natural wisdom revealed);在界部裡面的話,稱之為〔證悟〕普賢王如來;有時候也將果位稱為離證果法性(證得法身)。當我們在講基道果時,基本上是基位本智、道位本智、果位本智,這三者是無有分別的。

在修持道的過程當中,根據每位補特伽羅的根和界(不同根器和不同修法),會有深奧與否的差別,這也是需要的。無論是怎樣深奧的法,如果〔行者〕根機還沒到位的話,也是不能夠說法的(也是不能受益的)。就像至尊多羅那他尊者所說的:如果我們說〔只〕有一個法可以來修的話,那我們就太輕視八萬四千法蘊了(如果我們說一個法可以滿足一切目的,那表示我們忽視或低估了八萬四千種教法)。這樣就會像一個庸君,什麼都不會的國王,只會耍耍嘴皮子(這樣我們就讓佛陀的大部分教導變得毫無用處,他就有點像個傻瓜)。

〔講到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法都具有不同的目的,是故〕所有的法都可稱為究竟或勝義(深奧教法),因為八萬四千法都有對應的無邊無量的所化眾。所以下至聲聞乘,上至大圓滿都是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對所有的法都應該〔視為深奧的教法,並〕生起信心跟虔敬心。

接下來我們針對願文或發願來做闡述。〔何謂發願?〕所謂發願就是我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目標)想要達成,所以我們做祈願。將所有諸佛的願海(the oceans of aspiration of all the Buddhas)——如大海般的願,都匯集起來的話,就只有兩件事,就是:傳播佛法(令佛法興盛),以及令一切眾生都證得佛果(利益他人)。那這個時候我們所做的發願是:不持本明而流轉於輪迴的眾生,都能夠證悟自生本智、認識本初的自性,而證得〔大圓滿〕文殊普賢王自在的果位(祈願證悟自生覺性,亦即證悟文殊大圓滿)。

你們的話,要做什麼發願呢?是如同十方一切諸佛,以及如同文殊師利菩薩,或者是如同米滂仁波切的密意一般,願我們的內中也能夠現前他們的密意。(英譯:這裡當我用藏語讀誦的時候,你們可能聽不懂,所以請你們就只是放鬆,祈願證得大圓滿文殊師利的證悟。)

(口傳)從般若乘到密咒乘,再到大手印及大圓滿〔教法〕,無一例外都闡述了空性,可以說佛陀最究竟要表達的、要傳遞的意思就是光明空性,但是空性能夠現前的方法有很多種(但這裡教法之間的差異在於不同的手段或方法,以及如何證得這種自生覺性)。針對證悟空性有不同的方法,這一觀點,寧瑪派和格當派(格魯派)也都是這樣承許的。雖然會根據不同根器,會說有差別或沒有差別兩種主張,但是從詞句上、從如何的闡述詞句、持有句義,以及從口訣的方面以及修持的道位方面,有各種的不同。(英譯:當然當我們得到教導時,如何獲得證悟是有差別的,而這些證悟在教法上也是有差別的;至於空性本身——即法性,並沒有任何差異。但當我們談到修持這些的個人時,由於他們的業力淨化和煩惱的強度,他們各自是相當不同的。)

對於我們所要證的空性〔、法界〕這個「境」(客體)是沒有差別的,但是「有境」(主體),也就是〔正在修持的個別〕眾生的根器,是有差別的。每一個眾生的業、煩惱、根、界等都相對應的有不一樣的修持,因為根據不同的煩惱,也會有優劣的差別。(01:08:24)

...............................
註①:英譯者堪布益西說:「在這裡我想澄清一件事。有人說我的英語發音不太準確,所以要求我需要改變我的英語發音。我不確定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是否在努力學習英語。如果我的口音有點難以理解,也許你也需要學習藏語。」(眾笑)

(一校)

YT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rkT6ThCKk
中譯音檔下載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kfMHlukRQpt22BbERTjHKvbvuooU-WPc/view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AM(2)

文章SW » 2024-10-26, 18:27

(口傳)上述已經完整地解釋了經題(標題)的意義,接下來就直接進入內文。上述已經講述了經題,〔為了要瞭解「覺空金剛自相」(The Self-Radiance of Indestructible Awareness and Emptiness)這個副標,〕那就要瞭解大圓滿。廣義上來講,融合了基位、道位、果位三者就可以稱為大圓滿。(英譯:在大圓滿,大圓滿當然可以濃縮為基、道、果,這貫穿了大圓滿教法的所有內容。)當然除此以外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竅訣寶藏論》裡面說:安住於金剛六句的就是大圓滿。(英譯:如果要集中在某特定教法上,我們就有「六金剛句」。)或者是從不共的(口訣部)說法裡面來闡述的話:「十一句義」就是大圓滿。有諸多不同的主張。

從論典上來闡述,跟從口訣上來講述,兩者有所不同。在口訣部裡面去做心性指引的時候,〔可以採用單一直指、〕四種、五種〔,或更多的〕導引(直指)的方法。就像巴楚仁波切〔寫的,〕他會問大家、問他的學生說:(「你瞭解嗎?你瞭解嗎?你真的瞭解嗎?」)「這是很重要的、這是很重要的!」他會跟大家確定,然後〔也許〕問九次,就像父親對自己小孩反覆叮囑一樣。

如同吉祥尊者阿底峽(jo bo rje dpal ldan a ti sha)所說的:當然我也可以用很美妙的詞句跟你們講,但是如果你們要的是竅訣或口訣(我要教你們簡單又貼近你們的教誡)的話,就需要父親對小孩(就要像老一輩的教導年輕世代)反覆地叮囑一樣。所以父親(父母)對小孩的叮囑或諄諄教誨,就會苦口婆心地複述,一直提醒(直到他們瞭解為止);為防止小孩的反駁或違逆會有很多的方法,例如說禁止他這樣做,甚至以說謊等善巧的方式去引導對方。

就像巴楚仁波切在《普賢上師口授》或《普賢上師言教》(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中所說的,他為了讓大眾能夠理解,所以用濃縮詞句的方式闡述(以某種濃縮教法的形式的一偈開頭),接著又從不同的層面去介紹,比如說從譬喻的層面和從利益的層面〔,然後他詳細地教導如何修行,最後用另一偈來總結〕。從口訣的層面去講大圓滿的導引的時候,是上師也要在入定等持(安住於三摩地)當中,然後弟子也要在等持當中,來傳遞金剛詞句(vajra words),避免我們一般世間的言語(閒聊)、玩笑、研討(無義語)等等。

就像從密意的層面來講(一般來說,所有寧瑪派的教法都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就像(特別是)我們在西藏的母寺「多吉扎」(Dorje Drak Monastery,六大寧瑪派寺院之一)的作法,傳統上就是非常的嚴謹(遵守這些規則),很拘謹。就像是貝瑪旺基嘉波(Pema Wangyi Gyalpo)阿里班智達(又作:阿里班禪,Ngari Panchen Pema Wangyal,1489-1543)在他的《三戒》(Three Vows)的著作裡面說:「需要對這些事情極為謹慎,」反覆地提醒、提點:「這是我們藏傳佛教在口訣這部分的一個傳統。」(英譯:他們想要保存阿里班禪的傳統,所以非常認真地遵守這些規則。因此,在所有傳統中都會重複同樣的話:如果要教導這種口訣風格的話,那麼就要以同樣的方式來做。)

如同薩迦派的作法,他們在給予口訣教授時,在講「道果」(Lamdre)的時候,就會以四次的口訣來講授〔也需要這種「四種重複方式」(four ways of repetition)〕。如果是以噶當派(格魯派)來說的話,他們在傳《密集〔金剛續〕》(Guhyasamaja Tantra)這部法的時候,就會以四介紹或四種解釋〔四家合注(side by side four commentaries)〕來傳遞(教授);同樣地,在講《菩提道次第》(Steps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的時候也會如此。

〔過去,〕寧瑪派在講《幻化〔網〕〔秘密藏〕續》(Guhyagarbha Tantra)的時候,也會這樣做。現在的話,會以課堂的方式去傳講,但就不會像是《密集》法部這樣的方式了(不再依循舊傳統,而是更直接地教導學生)。過去我在席欽翁珠仁波切跟前領受《幻化秘密藏》的時候,就是記錄了一下他的講授方式。後面也請教了祖古鄔金多傑仁波切,他從紐修堪仁波切座前領受法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同時我也請教了「多傑札(多吉扎)」〔即〕金剛岩的〔鄔金多傑〕仁波切〔應該如何修行〕;還有〔曲桑仁波切和〕阿拉森噶仁波切〔,我也從他們那裡得到教法,也記下筆記)。

他們的說法都是一致的,過去在導引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研討,只有在討論句義的時候,或者說有一些需要明辨的時候,為排除一些問題會稍微有點討論,否則的話並不會一字一句地做引導。(在教授時,並不會真的逐字逐句地教授或涉及問答,是當你真的想要釐清自己的疑點時才會有問答。)後來堪千貝瑪才旺蒞臨台灣的時候,我邀請他到我的中心,然後向他請法(請他教授《秘密藏續》或稱《大幻化網續》)。他說過往的時候確實是這麼做(傳統是這樣)的,以前的祖師們都是這樣給予口訣的,但是現在的話就沒有辦法這麼做(維持傳統的教授方式有點困難)。

接下來我們講內文的時候,就逐一偈頌大略地稍微做點解釋〔,然後再詳細解釋〕。當中(通常)也〔有必要〕配合傳承祖師的故事,以及如何依止上師。當然如果不結合來說的話,應該也是可以,但是〔我問了〕我的上師朗加仁波切〔,他〕說這是必須的,因為如果沒有對法和上師生起信心的話,就沒辦法如實如理地實修。

原本〔我的釋論〕開頭有對朗加仁波切的讚頌〔、頂禮的偈頌〕,文本的最後也有對朗加仁波切的讚頌偈,〔但〕朗加仁波切說:「不用,你的著作不是為了要來恭維我或對我做讚頌的。」朗加仁波切對顯經密續都是極為嫻熟的,他自己本身的傳承是格魯派,他的密法傳承是從洛拉嘎當還有南卡吉美上師那裡領受的,所以他既是格魯派的轉世祖古,也是寧瑪派的轉世祖古,所以他是無有分別的,無偏的。他對說法是極為嚴謹的,這是眾所周知的,雖然沒有太多的學生(他的密法通常不給公開教授,所以就沒有多少弟子)。

〔他把《法界寶藏論》(Choying Dzo, chos dbyings mdzod)都背了下來,無論是本論還是註釋他都背誦了,所以唸誦出來沒有任何問題。〕他有彙整龍欽巴大師的一些〔外內密的〕儀軌,每個月也會教授龍欽巴大師的上師瑜伽,其實他羅列在格魯派的上師裡面。他通常住在寂靜處,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有很大的功德(他的修行和知見),對顯密都是非常嫻熟的,而且他的著作也非常的廣大〔;不僅是佛法,還有世間知識,尤其是他的書法等等〕。

在西藏安多,靠近康區那一帶,有一位〔著名的〕上師叫貢唐倉(gung thang tshang,1926-2000),他在開法眼、在講授的時候,有約四十萬的弟子。他的轉世祖古(第七世貢唐倉,2002-)去年傳授灌頂,據說現場有十萬多人。後來他到貢唐倉上師的那個區域去給予開示,後來他有接近二十幾個人——包括隨侍,去朗加仁波切的住所,他說不要告訴任何人,就去敲了朗加仁波切的門。那個時候朗加仁波切起來應門說:「你是誰?」當時朗加仁波切上身赤裸,貢唐倉的祖古便說:「我是文殊菩薩。」那時朗加仁波切就說:「如你一般的智者實在是不應該來這邊,你應該要多在學校裡面做講授、應要多做學科的演講來講授。」(英譯:然後,貢唐請求朗加波切來教授:「因為你是一位如此偉大的學者,你應該要教授。」朗加仁波切同意了,然而他只是在學校教藏文文法和科學等等,他從未真正傳授過密法,他確實對他的教法非常嚴格地保守秘密。)

這位貢唐(按:應是朗加仁波切)他講說了許多各式各樣顯經的部分,但是密的部分就非常嚴謹沒有講。領受勝樂金剛(Chakrasambhara)〔和金剛瑜伽母〕(Vajrayogini)等的法教〔的弟子〕大約是三、四百人;領受作明佛母或稱咕嚕咕咧佛母(Kurukulle)的法教的弟子應該是幾千人;領受大圓滿法的大約就十來人而已;而領受格魯派的大威德金剛法部的大概就四、五位左右。他在利生事業上雖然沒有非常廣大,但是確實為博通的智者。接著我們來做迴向發願。(01:36:55)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AM(3)

文章SW » 2024-10-27, 20:40

二、正文

I. 基

(下半場 02:04:54)請大家將身體鬆弛,心不造作的狀態之下聞法。〔試著觀想或融攝自心與上師的心,成為無二無別,以此方式聽聞佛法。〕開始講授本文的內容:

1
十方四時善逝佛子俱,(十方四世佛)
智慧之身無二聖尊相;(無別智身相)
文殊童子平等自性中,(妙吉平等中)
祈願自然成就無作義。(無事義如願)

(按:左為索達吉堪布翻譯;右括弧內為秋竹仁波切翻譯)

如果要講解〔「十方四時」〕的話: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加上上方和下方等十個,這些都是諸佛的清淨剎土;四時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再加上法性不變之時。一般我們所說的年月日(日夜、星期、月份),是根據世俗的角度而命名的,但從勝義的角度的話並沒有這樣的時間差別。

第五世達賴喇嘛說:如同蓮花生大士這樣的善逝已經證得大圓滿的人,能夠完全改變〔不論是〕微塵還有須彌山,完全沒有差別;當我們在講年月日時,這些時間的分別都是我們所假立的,這種假立是令人感到好笑的。(英譯:(如果一個人證悟了,或證到山川皆為微塵、時間皆為剎那,那麼對他們談論日夜、星期便是無謂之舉。)當我們在講「善逝」的時候,是在講佛〔和佛子〕,已然具足本然智慧之身(kayas),這是與文殊菩薩無別的。所以〔我們〕在這邊發願,祈願一切輪涅無別平等性,能夠證悟俱生本智(任運本智,spontaneously present wisdom),〔所以〕在這邊發願我們能夠證得或現前無有分別的任運本智(願我證得此俱生本智,願我證得此俱生心性)。

(口傳)〔講到「文殊童子」,藏文是'jam dpal,意即柔和與榮光,〕這裡分為兩種文殊:有相的文殊……〔英譯:能指的文殊(signifier Manjushri)和所指的文殊(signified Manjushri)。〕不論是我們過去真實存在的文殊閻魔敵,或者是現在的文殊菩薩相,不論是他外在所依的相貌;或者是語言所依的Om Ah Ra Pa Tsa Na Dhi的咒語;又或者是意所依的寶劍,這些都遍滿了文殊的智慧。(英譯:當講到「能指的文殊」時,說的便是文殊菩薩相,我們可以看到雕像,這代表文殊的身;我們所見的這部文本代表文殊的教法;還有他手持熾燃的寶劍,則代表他對心的證悟。)如果我們對〔任何以上〕這些具有虔敬和信心,也會證得成就。所以在密續裡面有四種成就,這四種成就都能夠有所成。〔當我們講到法性等這些意義時,總是有這些成就。〕

這個時候當我們在講〔所指的〕文殊時,並不是指意義上(能指)的文殊。當我們講意義上的文殊,是指空性無為的本智、與法界不分的本智(界智無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文殊,身體有不同顏色(身色黃紅)、手上拿著寶劍〔等等〕,這些是針對初機者而言能夠認識文殊菩薩,藉由祈請,從〔智慧尊〕文殊菩薩的心意能夠顯現神變而賜予成就或加持等。對於智者或成就者來講,顯有的一切都遍及了文殊的本智、本然智慧。(英譯:所以,無論是智者的伺察,或是大修行者、瑜伽士是否投入這些修行,都可以成就文殊。)

如果我們能夠知此為文殊〔的智慧尊〕,並且恆時地安住於這樣的等持當中的話,那麼就能到達本來即是佛的狀態,等於像是原本的自性顯露(有點像是再次成佛)。〔就像我們常說的:我們本已是佛,但需要再次成佛。〕

這裡開始講第二偈的內容:

2
本來怙主具德上師尊,(本初怙主師)
以見法身等性之敬心;(等見法身佛)
義傳密意加持入吾心,(意傳心內遷)
願得覺性力之大灌頂。(覺能灌頂得)


第一句「本來怙主具德上師尊」,本來怙主(primordial protector)是法身普賢王如來,普賢王如來與具德〔根本〕上師從體性、自性和悲心(essence, nature and great compassion)三者是無分別的。例如上師的證悟是如同火炬一樣,〔但〕我們需要點燃我們心中的火。這裡指的信心堅定,不是說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的虔敬心,而是不變的虔敬心。這樣〔時有時無〕的話,沒有辦法讓密意加持融入心中(無法達至證悟)。所以只要我們有堅定〔不退失〕的虔敬心,密意加持便能夠融入心中(獲致證悟)。

不論在大圓滿還是大手印當中,都有不具足虔心和信心就不能證得本初體性(就沒有所謂的從內在生起證悟)的說法,所以務必要具足虔心和信心的。在這邊不論是世俗的一個活人的上師,或者是指具象的上師,都需要見為是本義的上師,都需要掌握的是本義、意義上的上師。(英譯:因此,在這裡依靠你上師的外在形相——也就是世俗層次的形相,依靠它來證得內在的上師——也就是究竟的上師,你需要證得這一點。)從大圓滿來講的話,這就是主要道,是一切實修的支持。不論是在顯或密,都需要透過二諦而證成佛,不依靠這兩者,是沒有辦法成佛的。

就如同《入中論》(Madhyamakāvatāra)(第二十四品)中說的:〔不依靠世俗諦,永遠無法證得勝義諦(「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義」)〕。在《入中論》裡面說:世俗諦是方便,勝義諦是從道方便(method)所生,如果你不瞭解這個道理的話,就會誤入迷途。(譯按:在阿底峽尊者的《入二諦論》中提到:「諸世俗諦是方便,勝義諦從方便生,不知此二差別者,因誤解故行惡趣。」)所以世俗諦是方便,由方便所生的本智是我們應當要了悟的。〔所以對於世俗諦,〕透過世俗的金剛上師色身所指引的方便道,應該要證得自心本智的上師(我們需要證得勝義諦)。所以我們依止了世俗〔諦中的〕上師的指引(形相),生起不動搖(強烈)的虔敬心,需要依此證得勝義本初智〔,也就是真正的上師〕。

如果我們要種一棵樹的話,若因緣不具足是種不起來的。比如說我們在種樹時,除了種子以外,還需要水分、養分、陽光、土壤,這些〔條件〕具足了之後,我們所希求的果才能夠結果。所以我們雖然所希求的是果,但是前面的這些步驟都是需要的。同樣的,如果我們不去依止這些世俗的方便道的話,果並不能夠證得。就像我們的心依住於身體,身體依住於四肢。比如我們要去往一個地方的話,如果沒有雙足去行走的話,就沒有辦法到那個地方。

〔所以初學者,〕特別是在資糧道的時候,非常需要方便(依賴世俗諦)。(02:34:41)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AM(4)

文章SW » 2024-10-28, 20:55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是一個能夠屋外飛行〔無有任何阻礙〕的人來講,我們如果想到一個地方就能到達的話,就不需要依靠任何交通工具,例如飛機或車子。但是如果沒有具足這樣的能力的話,僅僅是發願,〔空想〕是沒有辦法到達那個地方的。〔所以如果我們不依靠世俗的上師,那麼我們就會一事無成。〕我們現在穿衣服、飲食〔、睡眠和棲身之處〕等等世俗的層面,這些都是屬於世俗諦的。就像我們不去依止這些世俗上面的行為的話,也沒有辦法生存。當然能夠不〔需要〕依止這些的話,那也是最好的(那真的很好),這也是我們的期許。

有些人會因為太好睡而感到困擾(痛苦),有些人則是因為睡不著而感到困擾(痛苦);有些是因為吃太多而肥胖的困擾(痛苦),有些則是〔過瘦還不想吃,或者〕因為吃不到而飢渴的痛苦。所以從世俗諦來講的話,它是好壞參半的,是利益和過患參半的。但是我們在〔外在〕世俗諦層面不依止的話,是沒有辦法達到我們要的究竟諦的(是沒辦法證悟的),所以從世俗諦上面去依止上師是需要的。

過去在台灣的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裡面,〔諸多佛法老師聚集一起,〕曾經有這樣一個討論〔「如何於現今世界教授」〕。當時來了很多噶舉派的堪布、寧瑪派的祖古,還有格魯派的格西,針對「密法需要嚴謹地看待、不能隨便傳播」作了一些討論〔,他們說:我們的上師瑜伽需要保密〕。我當時就給予了我的答覆,我認為沒有上師瑜伽的話,密法也是沒有辦法領略的。(英譯:但我認為這不大對,我說:如果我不教上師瑜伽,那麼我就不知道如何開始密宗。)

(口傳)米滂仁波切說,如果不依止上師的口訣的話,想要自證本明是難以契入加持的。所以說〔如果不依靠這個〕,就像是沒有眼睛的人想要看到太陽是不可能的。

(口傳)剛剛作了一個簡單的本覺力的灌頂,或者說是授權,這是以緣起的角度來講的,這個可以說為是本淨灌頂或者是本淨授權,或者說本淨詞灌——「詞」是詞語的意思。有時候會透過金剛歌或者是金剛語的形式來讓我們現證,有時候是透過咒語或「呸」聲或水晶,或者是銅鏡,等等方式,這些都是緣起性的層面來講的。〔英譯:我們講到最後一句「願得覺性力之大灌頂」(May we gain the great empowerment of the expression of awareness!),可能看似已經得到或獲得了。有時我們稱之為Kadag Tsewang(本淨力灌頂),意指本淨(kadag)詞義灌頂,有時我們使用歌曲,有時我們使用咒語,有時我們使用水晶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能指」,代表我們本覺。〕

〔以上〕這些都是表徵(能指,signifier)的文殊師利菩薩。〔而所指的(signified)文殊師利,具有〕一義(一個體性),但是有多種層面、多種角度(面向)。有時候我們稱之為「本淨」、「本自清淨」,或者說是「清淨自性」,或說「任運」,或說「法性」。〔英譯:有時我們因其清淨自性而稱之「本來清淨」(primordial purity);有時因其含攝一切功德而稱之lhundrub,即「任運自成」(spontaneously present);有時我們稱此為具足一切功德的空性。〕

我們將本智稱為任運或其他名稱的時候,是指它有不同面向的能力,不是說空性為無。(英譯:因此,當我們講到具足一切功德的空性時,一切功德指的是佛陀所具有的十力等功德,而不是在講空無。)在〔我們〕寧提〔的傳統〕裡面這麼說,從表徵或有相的上面來說的話,……〔英譯:這是給予「能指」的灌頂,然後「所指」的智慧就會生起。〕今天早上〔本論〕的開示就到此打住。(02:52:55)

噶千仁波切指示要來介紹一個偈頌。(略)

(一校)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Day3 PM(1)

文章SW » 2024-10-29, 18:11

2024/10/08 05:00AM文殊大圓滿願文教授(Day3 PM)

(按:中括弧代表英譯補充字;小括弧表示英譯用詞遣字不同處。)
(上半場12:08)請大家具足殊勝的動機來聞法,以及對上師具有無比的虔敬心,在大本智的偈頌作聞法。在根本頌當中如是作發願。

I.1

3
本來住故不依勤作修,(即在勿尋覓)
亦不觀待根基差別等;(根器差別無)
自心簡易難信之秘密,(明瞭難信密)
願以上師竅訣力見之。(師授力見願)


這樣的自生本智,或是如來藏(佛性),本來就住於眾生的心,不需要太大的努力,就能夠讓其現前。它又分為根器,如果是上根者的話,就是能夠迅速地成佛,一剎那中成佛;如果是中根者的話,可以在幾個月或是一年;如果是下根者〔,勤修〕的話,可以在十二年當中就能夠成就(解脫)。只不過我們遇到我們就有信心、又有維持三昧耶戒,有遇到一個好(真正)的上師,也依止好的口訣的話,那就跟根器沒有關係,不會因為利根就成就解脫,不會因為鈍根就留在輪迴。

但是因為這個道路太過方便、太過迅速,又這樣的殊勝,對我們來說可能太過簡易,讓我們難以生起信心(難以相信)。為什麼我們會沒有信心呢?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習氣太過深重的緣故,因為雖然瞭解這個道理,但是自己在體驗的時候會覺得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像是很渴的一個人,他需要水,他覺得他可以喝掉整個大海,但是其實只要一點點的水〔或茶〕就可以解除我們的口渴。所以我們會有一種錯覺,這個錯覺是來自於我執,我們會認為說:應該要喝很多水才可以解渴,但是實際上並不需要的。(英譯:由於我執,我們都有想要這個、那個等等的欲望,有時我們會想:我若不得到這麼多就無法維持。)

就像是星火能夠燎原,一點點火星就能夠燒毀整座山,所以燒毀整座山不一定需要很大的火。就像一頭大象也會因為一點點的劇毒而被殺死,所以毒的量不一定要完全符合大象的體型。就像我們的槍枝也會輕易地取走動物的性命,一顆小小的子彈就能奪走動物的生命。就像我們現在所用的核子武器,它也不一定有一個城市這樣的大小,但是它卻能夠摧毀一整座城市。

但是如果一個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具有很大的煩惱、很大的痛苦的人,要輕易地解除這些煩惱跟痛苦,除非我們很有福報、十分具有善緣,否則是很難除去這些煩惱跟痛苦的。(英譯:當我們具有這些我執和習氣時,我們認為這種微妙簡易的修行無法淨除我們全部的惡業及煩惱,這是為何我們需要善業福德才能修持它。)所以〔,對上師虔敬以及學習如何事師,並且〕我們需要透過上師的口訣,來看出、來找出我們心中認為的本性、自性(來消除所有障礙)。就像寂天菩薩〔在《入行論》(Bodhisattvacaryāvatāra)中〕說:「 若不知心之密,那麼即便我們追求的是快樂、不要的是痛苦,但是我們會反其道而行。 」 (「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所以要讓菩提心生起,也需要仰賴〔上師的〕口訣(教法)的。就像阿底峽尊者,他雖然當時是那爛陀寺極為博通的學者、智者,雖然他在顯密方面都非常地嫻熟,幾乎無人可敵,但是他還是為了尋求〔如何修持〕菩提心的口訣,而不畏懼性命的威脅,乘船出海去尋找他的上師。在過程當中遇到了許多了磨難,可能有歷經百難,那部經說歷經百難可能是一個誇張的說法,意思就是說歷經很多的艱難。最後他遇到了金洲大師,在他座前領受了許多的口訣,然後修了十二年,終於生起了無勤的菩提心。他不是什麼都不懂,他是為了要尋求口訣,但是論典他是極為嫻熟的。

〔另一個例子是:〕那洛巴尊者〔是那爛陀大學的北門守護者,他〕非常的博學(一位偉大的班智達),也是為了口訣而拜見(去叢林尋找)帝洛巴大師,前後遭遇了十六次的磨難,最後心謁於諸佛能夠證得無別。許多成就者在尋找口訣的過程當中,也是遇到了很多的艱難,也是在世俗諦上面修持了很多有相的法,但是最終的勝義諦在內心生起,確實非常輕易地就能夠直指,透過這樣的實修能夠證得成就。(英譯:所有的大成就者,他們真的都是先基於這些世俗諦的苦行,而獲得實際的直指或實際的口訣指導,後者的修法非常簡單,透過這些非常簡單的方法而證得了勝義諦。)

那就會有一個問題:是否一開始就要顯露這樣的深奧之法呢?(英譯:於是我們就會想:為什麼我們不應該不經過艱苦的修行就得到這種簡單的教導,而是先要經歷所有這些苦行,然後才能獲得真正的證悟?)其實對於並非法器的弟子來講的話,一開始顯露這樣的深奧之法沒有太大的意義,還是需要從共通乘上面不斷地打磨,去培養好的基礎,後面這些輕易的口訣才能夠顯現作用的。

所以在那洛巴〔在帝洛巴的指導下〕經歷了這些磨難之後,帝洛巴說:「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你的,你必須自己去看到實相、自己去了悟。」所以我們需要仔細地去瞭解心的隱密或者是心的秘密,要瞭解這一點需要仰賴上師的口訣。

(口傳)在這邊主要是講說大圓滿〔秘密心髓勝於其他教法〕的七種殊勝。在《毗瑪心要》或《毗瑪寧提》裡面這麼說(教導):大圓滿裡面說明詞句對於成佛沒有幫助,所以不需要依詞句而能夠使本覺也就是本明現前;為了讓本明現前,不需要太博學,不需要太具有智慧。〔英譯:大圓滿非從詞句得到意義,故詞句在大圓滿教法中毫無助益;智識所知並不能有助於了悟自覺(self-awareness)。〕

一個〔從上師那裡〕獲得口訣的人,不論他是利根或鈍根,只要他具有緣分就能夠解脫,所以根器無有差別。有些人我們看他非常具有智慧,學這些聞思都很快就能夠領會;有些人則是根器很鈍,怎麼講都沒有辦法理解(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含義),但兩者之間(根器)對於證悟實相,並沒有差別(並非主要因素)。我們的年齡或者是身體的狀況,也沒有差別;一個實修得到大圓滿口訣的人,無論是男生、女生、中性,年邁或年輕,都沒有差別。(36:27)

(一校)

.................................
Youtube 英譯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CliJ1fYF4
中譯音檔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1EjaLqO8vYaILUzd7leWta7pK4esEaB/view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561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