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刚萨埵大虚空》、《觉性杜鹃》、《吽之封印中阴引导》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文章SW » 2013-03-04, 20:52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1):

決定追隨心靈之道,是人一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經常,這是人們在曾經信任的世俗目標違背了自己之後,想要轉向更可信任的道途時所做的決定。如果聽聞、思惟教法與修持禪定讓你感到啟發後,很可能你就會選擇信賴佛法的邏輯。而當你逐漸培養出對「佛」、「法」、「僧」不可動搖的信心,也相信這是世上唯一真實的無欺之道時,你更會渴望去追隨它。基於此,於是你皈依三寶。

……我們描述對誰、對什麼皈依或所用的辭彙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我們所念誦的詞語之內涵,它是指我們接受自己具有佛性,因此能獲得證悟。

……數世紀以來,許多金剛乘修行者誤以為佛陀是一個坐在面前虛空中的人,而我們向他祈求恩賜。這是一種有神論的方法,比較接近如基督教等的一般宗教,而非佛教。所以,當學生們問到這個常見的問題:「我應該修持皈依多長時間?」而此答案:「直到皈依者皈依對象不可分。」就是在提醒我們,皈依的究竟對象並非在身外,而是在自心的本性之中。

……如同吉美林巴所說,對於三寶的全然信心,是皈依的相對修持之最高境界;視你的自心為三寶,是皈依的究竟修持之最高境界。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4, 20:52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2):

大禮拜是非常直接的皈依方式,並且是摧毀驕慢的方法之一。……

不過對於凡俗之人而言,思惟大禮拜所有的心靈利益與所能積聚的福德,並不必然是激勵我們最有效的方法。反而,做大禮拜有益健康的這個事實,倒是可以成為我們開始行動所需的誘因。沒錯!為了健身而做大禮拜,是個世俗的發心,但我不會反對它。在此未法時期,任何可以鼓勵你修持佛法的方法,都有一些價值,所以,請為了鍛煉身體開始做大禮拜吧!如果能這麼做,你不僅能省下健身俱樂部的會費,還可以鍛煉肌肉,並且積聚大量福德。

大禮拜計數:只管去算!

傳統的目標是在此生完成十萬遍大禮拜,……你比道友更快速地完成十萬遍大禮拜,並不代表一定可以最先獲得證悟,你的態度與發心比速度更重要。

……某些人主張不應該太在乎數量,但是很多修行者認為持續記錄修持的數量,既是一種正面的戒律,也是很好的鼓舞。……在修行中,如果你強烈地感覺不想計算大禮拜的數量,並且深信這樣做不會幫助自己,那麼無疑地,你就應該計數。除非你正巧是位隱名之佛,否則像我們這種無明眾生,通常在希望達成目標的激勵下,都能完成更多。因此,每天都要記下你的大禮拜數量,即使那天只有十遍。……無論你是在往下拜或往上站,你在禮拜時都應該連續不斷地念誦皈依文

……有時,你難免會發現自己做大禮拜只有動作,卻毫無「感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只管繼續做大禮拜。繼續做,比浪費時間去等待「對」的感覺,結果什麼也沒做成要好得多。就我個人而言,當我做大禮拜時,幾乎從來沒有任何感覺。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4, 20:53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3):

「厭倦」是另一個問題,如果讓它生根,你就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感,而完全不想做大禮拜。克服這種「抗拒」的一種方法,是在大禮拜中途穿插禪坐的修持。……藉由這些方式修持,一旦你被引介到更高的大圓滿禪定與心性時,你終將體會到禪定真正的滋味。

戰勝怠惰

找到激勵自己修行的力量並不容易,即使是最老練的修行者,當他們忘記自己每天都步步接近死亡時,也會失去動力。至於那些需要照顧家庭或工作繁重、忙於餬口的人,就更難找到時間修行了。不過,諷刺的是,當我們有時間時,卻缺乏動力意志力來激勵自己,結果是花了更多的精力看足球賽,而非修持佛法。

抓住一切機會修行

應該將你擁有的每個時刻都用於修行,並且不要忘記計數。要牢記,除非心已調伏且正念圓滿,否則無論我們做什麼,用來摧毀我執與驕慢的方法都會反過來變成它們強大的工具。

……但是要記住,不論你用什麼方法來提醒自己,很快都會變成老套,並且淪為另一個無意義的儀式。因此,要不斷地更換提醒自己的東西,才能讓修行保持清新。

……切勿忘記,我們修持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證悟成佛,而非僅只成為慈善家或關懷病房義工等仁慈善良的人而已,更非為了獲得認可或獎項。

座修的結尾

你的皈依對象就是你修行的見證者;而且,在此座修持結尾時,他們化光,而且融入於你。或者你也可以想像他們愈來愈靠近,慢慢地融入於你,而與你無二無別。儘量地安住在這種不可言說的合一境界之中。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5, 20:43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4):

「皈依」是解脫之道的基礎。接著,我們要生起菩提心,它是前行修持的精華。

即使是所謂的佛教徒也常會誤解菩提心,以為它只比悲憫的慈愛更高一點而已。……

大多數的佛教徒……很少注意到它與理解「無二」智慧(無二智)相關的部分,而這正是菩提心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若是缺乏對菩提心的全面領悟,所有的佛法修持都將淪為心靈的唯物主義。

……我們忘記了「智慧」是菩提心不可分離的面向。由於我們無法知道這些喇嘛是否完全證得菩提心,僅根據自己對他們行為的感知,就判斷他們是否為菩薩,這是相當愚蠢的。誤解菩提心就只是仁慈、溫和與無私地關懷他人,是個多麼容易掉入的陷阱。一旦我們掌握到菩提心更完整的面貌,才會開始理解到某個人是否為菩薩,並不在於他們的外表與行為,而是在於他們對空性的理解,而空性的精要即是悲心。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5, 20:44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5):

你應該以「祈願令一切有情眾生獲得證悟」的發心開始修持,並提醒自己:所做的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法,都是自心的顯現。如此一來,你會離「空性」與「無二」的觀念更近一點;……但是在修行中,究竟菩提心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正好完全相反。雖然我們的目標也許是超越二元而達到「無二」,但是由於目前我們仍住於二元的領域,因此只能使用二元的方法來試圖理解無二元分別。而且,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然而,甚至當我們自認已從輪迴噩夢中甦醒,我們仍然還在作夢。不過,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所體驗的一切因緣,都是設定來讓我們相信夢境是真實的,很少會顯示我們的存在其實完全是如幻的。……

如同龍欽巴所說的,「發願」是我們初學者唯一的使命與任務。……首先,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真能利益我們想要幫助的人。其次,由於我們的菩提心尚未成熟,儘管可能起步時極為熱誠,但當對方無法改變或進步時,我們可能就會灰心、失望、憤怒,或甚至決定再也不去利益他人了。

在《勝鬘經》(TheSrimaladevi Sutra)中,勝鬘夫人放下了三個大願,並自承若無佛陀本人的示現與加持,她不會有勇氣如此去做。首先,她迴向自己所積聚的福德,願能實現她的祈願——在未來的每一世,都得以聽聞佛法。其次,她發願分享佛法給予眾生,永不疲厭。第三,她發願能永遠珍視佛法甚於自己的性命與身體,並且將佛法付諸修持。這是我們所應仿效的人,因為儘管我們充滿罪惡感,被責任所束縛,而且無休止地忙碌著照顧家庭與支付帳單,但這些都無法阻止我們去修持願菩提心。事實上,它是最理想的修持,而且我們也做得到。

生起菩提心,並不單純只是對那些我們認為需要幫助的人生起憐憫之心而已;比起衷心希望救度眾生的願菩提心而言,關懷他人的福祉是一種比較低程度的悲心。引介真諦給予眾生,揭露並拆解纏縛他們的迷惑之網,或令他們由作繭自縛的自我局限中解放出來,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在祈願令一切眾生解脫,以及希望提供街頭流浪兒童一頓熱飯之間,兩者根本無從比較。

想像喜馬拉雅山中的某個洞穴裏,有位瑜伽士在靜坐禪修。他日複一日地修持相對菩提心,然而在此同時,他周遭山村裏的嬰兒們正以可怕的速度因饑餓死亡。這些嬰兒顯然需要迅速而實際的援助,可是這位瑜伽士依舊在他的山洞裏,思惟他多麼希望能引領所有的嬰兒、他們的父母親與一切有情眾生都證悟成佛。無論從世俗的角度看起來多麼怪誕,但這位山洞隱士遠比最終提供人道援助的國際組織更值得禮敬。為什麼?因為真誠且由衷地希望他人證悟成佛,是驚人地困難;只是提供食物、藥品與教育,則容易得多。不理解證悟真正價值的人,很難接受這種看法。

設想你得到了一劑靈藥,喝下去就能獲得天眼通與遍知力。你會把它全部喝下去,還是會與他人分享?在你決定之前,想一想,修行者如何經常嫉妒那些看似比自己更精進的法友。或者,當得知另一位同修接受了一個你未被邀請的更高法教時,你有多麼嫉妒。如果心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你會開心地看到朋友們如此努力修持,並隨喜他們所得到的一切教授。有一點很容易被遺忘,那就是假如有任何人證悟成佛了,就表示你的希望與祈願終於實現了。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5, 20:45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6):

舉例而言,有時你會覺得自己在假裝,不論你如何想要真誠地修持,感覺就是不對。或者,偶爾會感到真實,可是那種感覺立刻又消失了。所以,你要試著對自己的修持感到滿足,不論感覺如何,甚至只是動動嘴皮而已都好,因為至少你已在付出努力。

……

菩薩沒有「我」做為參考點,因此,他們的自信持續增長,讓「卑微的自尊」這種想法甚至連露出醜陋面孔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不要害怕一再重複地實踐願菩提心。

……

分別觀修每一個無量心,首先應用在你所愛的人身上,然後擴大到朋友與鄰居,最後到一切有情眾生。這並不只是一廂情願的一個修習,在究竟上,我們是在許下一個衷心的願望,願一切眾生離於分別好與壞、對與錯。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7, 00:31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7):

安忍——我們另一個沉溺於其中的「偏愛」,就是易於被鼓動以及情緒極端化。我們需要以安忍來去除這個習氣。……對於那些想要傷害或誹謗你的人,培養一種「毫不在乎」的態度。

……究竟的安忍,則是理解自己、傷害的行為以及傷害自己的人,這三者全都是幻相。

同樣的,當不利的境遇與悲傷來襲,我們必須學會利用它們做為提醒,切勿過份專注於試圖解決難題,通常它們都無法解決。反而,你應該轉而思惟輪迴的艱難與過患,來幫助自己克服怠惰。

當事情未能依照自己所認為的方式發生時,我們會感到震驚,這就表示我們持有邪見。這是因為我們只注意到表層的因緣,而非更微細的層次,才會如此。從表面上看,認為沒有任何事物能無因而生,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因緣之產物的科學觀點,似乎是一種「正見」。不過,現在也有人幾乎是以不相信「因」、「緣」、「果」的法則而自傲,因此也不相信轉世。在邏輯上,這表示他們也不相信善與惡、善業與惡業的概念。所以,連我們這些自認為是佛陀法教(特別是有關「業」的教導)的追隨者,由於習性之故,在內心深處也都相信處境與事情都有可能隨機出現,這並不令人意外。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7, 00:31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8):

在佛法中,「惡業」是描述蔽障與染汙的多種方式之一,而蔽障與染汙通常都會化現為障礙,那是我們需要凈化的。然而,突發於你計畫中的一個討厭的小問題,到底是障礙或是加持,卻很難說。有時,修行者歷經很久的修持,但那些看起來特別頑固的障礙卻似乎不被影響,以至於他們認為自己的修持無效。但他們錯了,事後看來,他們才領會到,原本迫切想要除掉的障礙,其實卻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最美好的事物。這類的轉變非常普遍,修行人有此經驗之後,就會開始理解到「逆」境遠比「順」境更能為修行提供沃土。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7, 00:32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39):

觀想「融入」

在此,我只想補充,因為這是如此強而有力之修持,你可以一而再地將本尊融入自身,並觀照這種「無別一體」。如此,你顯示你即是佛,而且自無始以來一直都是。同時,你無須等到修持的最後才將觀想融入,也可以在修持中途——例如在每念一輪念珠結尾時。……

在一座修持的結尾,(所修本尊)最後一次融入於你,與你無二無別。安住於此境界中,並觀照此「無別一體」。

如果你修的是《龍欽心髓前行》,此時你仍然自觀為金剛薩埵,並念誦:「嗡班雜薩埵吽」(OM VAJRA SA TVA HUM)。由於你已經清除並凈化,因此,當你念誦此短咒時,單純地歇息於「自己就是金剛薩埵」的信心中。無須顧慮這種境界的消失,它將自行消失——如果你夠幸運的話,也許能安住於這種境界大約半秒鍾。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文章SW » 2013-03-08, 00:29

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摘要(40):

金剛乘中有許多三昧耶,除了至少有「十四根本戒」(fourteen rootsamayas,十四條根本三昧耶)之外,所有的三昧耶都很難持守。例如,認為某位女子美麗而另一位醜陋,就是破壞了「金剛身三昧耶」(samayas of vajra body),但如果你能持守此三昧耶,那你早已徹底消除一切二元分別的念頭了。第八條根本三昧耶是禁止你不當地對待身體,從本質上而言,你的身體就是五方佛部,因此蔑視與虐待身體都是毀壞三昧耶。我也必須補充,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毫無價值、一無是處,於此世間純屬多餘,那麼他也毀犯了此三昧耶。
  
第七條根本三昧耶要求你將上師、修法與所有修法所依物,都保守秘密,這對現代人而言極難做到。現今,連持守教法的時間、地點這種最普通的秘密,其目的也會被嚴重誤解,使得那些不在名單內的人感到嫉妒與被排斥。從更隱微的面向上來看,當密續上師告訴學生對某個指導要保守秘密,學生往往不知,他們若能依此而行,修行就更容易增長而成熟;但他們如果到處對外宣揚,很可能就會招來資訊不完整的各種反應,因而開啟了障礙之門。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