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的真實:與巫士唐望的對話》摘要與札記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解離的真實:與巫士唐望的對話》(A Separate Reality)
前言
他的眼睛仿佛有內在的光芒。……我記得他的雙眼的確發出了光芒。……幾個月後我回去拜訪他,……帶著無法解釋的人性好奇。他對我的那一陣凝視是我這輩子從未遇過的事。我想要知道那陣凝視中到底有什麼東西。
唐望與我成了朋友。……最重要的是我從他的行動中感受到一種寧靜的堅定。……與他為伴時,我感到一種奇異的喜悅,同時也有一種奇異的不自在。……從他身上我看不到任何軟弱與無助。只要在他身邊,他的行為就會與我產生對照,讓我感覺自己的不足。
上面這段談的是卡氏與他的老師唐望的初遇。曾經有種說法是,根本上師和弟子之間存在某種特別的連結,那不是其他上師所能比擬的。這種光芒我也經歷過:
我第一次問師父問題時,有一個片刻很有意思:
他講著講著停下來,我兩四目對視良久,我覺得他灰色的眼睛非常浩瀚,就這樣愣在那好久。不知過了多久之後我才發覺他似乎在等我答話:「你問我嗎?」他點頭。
「可是我忘了你問什麼?」
「我也忘了我問什麼。」
真感恩啊!他竟然說到自己忘記。我現在回想那一瞬間,是不是就是「空性的體驗」啊?!腦袋空到這樣。
(資深佛友:也是,也不是。心識暫時離開了明體,明體閃了一下光。遇見自己真正的根本上師,就可能出現凡庸分別念瞬間斷流的現象。要祈上師加持、結合明體本具之力和自己努力,這種定境才能保持,但保持到一定時候就出現自解脫,之後就沒有什麼可保持的,一切都無始清凈、起現圓滿。對人的一生來說,2007.10.28 僅是一瞬間,但以後回想起來,會發現這一瞬間你如同獲得了新的生命的開始,一切都變得更有意義了……)
※我們所談的不是同一件事。我談的是使人類經驗昇華的學術知識,而他談的是對世界的直接知識。
南開諾布仁波切開示:
要透過我們直接的經驗才能確信無疑。/例如上師給予弟子直指就是給予直接的經驗,我們以此經驗去發現。/間接的教法是針對較不具根器的人,直接的教法適合高根器者,所以有這麼多種教法。/大圓滿法是獲得證悟最直接的方法。/即便我們修身體和心意的淨化法,但都不是直接的,最直接的是由心進入心性,就可以淨化一切。/我們處於上師瑜伽狀態時,但有些人直接或間接,直接的方式我們可以瞭解並透過經驗去發現。/大圓滿使用直接的方式。/教法的目的是為了證悟,以直接的方式就可以更快達到。/像是大圓滿教法,這也不是只有顯現,而是從能量直接的顯現,這是該教法的特色。
「你瞭解你周遭的世界嗎?」他問,「我的意思是,你有沒有感覺過你周遭的世界?」
「你花太多工夫想你自己,那樣做帶給你奇怪的疲倦,阻斷了你與周遭世界的聯繫。」
※我得到了他的信仰系統中奧秘意義的詳細解釋。我把這套複雜而有系統的知識慣稱為巫術,把唐望稱為巫士,因為這些名詞是他自己在不正式的對話中所使用的。然而在較嚴肅的闡釋時,他會用「知識」來代表巫術,用「智者」(man of knowledge)來代表巫士。
南開師也直接以知識來說明:「我們以阿上師瑜伽開始,那表示我們接受大圓滿知識傳承。/我們從上師接受傳承,傳承是瞭解我們真實本性的知識,我們如此應用去發現我們真實本性,這個方法就不可或缺。」《夢瑜伽》原譯者將 knowledge 改譯為「經驗」,但畢竟知識與經驗不是同一回事。
這種知識被稱為「子」智慧,其相對於「母」智慧或完全體驗。當我們修習時,我們即試圖發展這種子智慧,這個智慧是「母」之「子」。有些人藉由修習,成功地完全發展出這樣的智慧,於是在此生完全證悟自身,據說這樣的人能夠證得光身(Body of Light,註6)成就。(《夢瑜伽與自然光的修習》)
被這三種植物所引發的知覺狀態並不是幻覺,而是日常生活現實中不同的層面。雖然不尋常,但同樣具體。唐望對於這些非尋常現實狀態的態度不是「假裝」它們是真實的,而是它們就是真實的。……唐望把這些植物解釋為一種交通工具,可以引導人們接近某種特殊的,不具人性的力量。
他的前提是,輕鬆柔順的態度才能承受他的知識中的怪異衝擊。……「感覺重要會使人沈重,笨拙,虛偽。智者必須是輕巧流暢的。」
※唐望在這門徒生涯的第二階段的主要興趣是教導我「看見」。在他的知識系統中,顯然存在著一種可能性,能把「看見」(seeing)與「觀看」(looking)區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知覺方式。「觀看」是指我們所習於知覺世界的正常方式,而「看見」則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智者據說能藉此知覺到世界萬物的「本質」。
這裡的「看見」,應等同於南開師的「覺觀」,大陸習慣翻譯為「禪觀」,但南開師口中的 contemplation 已經是本覺(rigpa)狀態,跟「禪」沒有太大關係。
※「只有小煙(按:蘑菇,三種著名的知覺轉變性植物之一)能給予你足夠的速度來瞥見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他說。
南開師曾講到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他們稱『給幾』(gadjig,剎那),極微時間,小乘認為極微時間實存,所以無法進入完全空性。」淨空法師則開示:「你親眼看見了,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你怎麼看見?你能把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掌握住,你就看見了。那是多深的定功!這樣微細的念頭、這麼快速的念頭,你能掌握住它,你能見到它。」所以為何南開師用 instant presence 這個英文詞,這不只是當下而已,還是剎那當下(的覺性),秋竹仁波切則翻譯為「當下一念的本覺」。
唐望是一個實踐者,也就是說,他瞭解他的巫術中的所有步驟。……他成功地讓我明白我對世界的觀點不是絕對的,它只是一種詮釋。
「我喜愛『看見』,」他說,「因為只有藉著『看見』,智者才能瞭解事物。」
「你『看見』什麼事物呢?」
「一切事物。」
「但是我也看見一切事物,而我不是個智者。」
「不,你沒有『看見』。」
「我想我有。」
「我告訴你,你沒有。你只觀看事物的表面。」
(《解離的真實》pp. 20-31)
前言
他的眼睛仿佛有內在的光芒。……我記得他的雙眼的確發出了光芒。……幾個月後我回去拜訪他,……帶著無法解釋的人性好奇。他對我的那一陣凝視是我這輩子從未遇過的事。我想要知道那陣凝視中到底有什麼東西。
唐望與我成了朋友。……最重要的是我從他的行動中感受到一種寧靜的堅定。……與他為伴時,我感到一種奇異的喜悅,同時也有一種奇異的不自在。……從他身上我看不到任何軟弱與無助。只要在他身邊,他的行為就會與我產生對照,讓我感覺自己的不足。
上面這段談的是卡氏與他的老師唐望的初遇。曾經有種說法是,根本上師和弟子之間存在某種特別的連結,那不是其他上師所能比擬的。這種光芒我也經歷過:
我第一次問師父問題時,有一個片刻很有意思:
他講著講著停下來,我兩四目對視良久,我覺得他灰色的眼睛非常浩瀚,就這樣愣在那好久。不知過了多久之後我才發覺他似乎在等我答話:「你問我嗎?」他點頭。
「可是我忘了你問什麼?」
「我也忘了我問什麼。」
真感恩啊!他竟然說到自己忘記。我現在回想那一瞬間,是不是就是「空性的體驗」啊?!腦袋空到這樣。
(資深佛友:也是,也不是。心識暫時離開了明體,明體閃了一下光。遇見自己真正的根本上師,就可能出現凡庸分別念瞬間斷流的現象。要祈上師加持、結合明體本具之力和自己努力,這種定境才能保持,但保持到一定時候就出現自解脫,之後就沒有什麼可保持的,一切都無始清凈、起現圓滿。對人的一生來說,2007.10.28 僅是一瞬間,但以後回想起來,會發現這一瞬間你如同獲得了新的生命的開始,一切都變得更有意義了……)
※我們所談的不是同一件事。我談的是使人類經驗昇華的學術知識,而他談的是對世界的直接知識。
南開諾布仁波切開示:
要透過我們直接的經驗才能確信無疑。/例如上師給予弟子直指就是給予直接的經驗,我們以此經驗去發現。/間接的教法是針對較不具根器的人,直接的教法適合高根器者,所以有這麼多種教法。/大圓滿法是獲得證悟最直接的方法。/即便我們修身體和心意的淨化法,但都不是直接的,最直接的是由心進入心性,就可以淨化一切。/我們處於上師瑜伽狀態時,但有些人直接或間接,直接的方式我們可以瞭解並透過經驗去發現。/大圓滿使用直接的方式。/教法的目的是為了證悟,以直接的方式就可以更快達到。/像是大圓滿教法,這也不是只有顯現,而是從能量直接的顯現,這是該教法的特色。
「你瞭解你周遭的世界嗎?」他問,「我的意思是,你有沒有感覺過你周遭的世界?」
「你花太多工夫想你自己,那樣做帶給你奇怪的疲倦,阻斷了你與周遭世界的聯繫。」
※我得到了他的信仰系統中奧秘意義的詳細解釋。我把這套複雜而有系統的知識慣稱為巫術,把唐望稱為巫士,因為這些名詞是他自己在不正式的對話中所使用的。然而在較嚴肅的闡釋時,他會用「知識」來代表巫術,用「智者」(man of knowledge)來代表巫士。
南開師也直接以知識來說明:「我們以阿上師瑜伽開始,那表示我們接受大圓滿知識傳承。/我們從上師接受傳承,傳承是瞭解我們真實本性的知識,我們如此應用去發現我們真實本性,這個方法就不可或缺。」《夢瑜伽》原譯者將 knowledge 改譯為「經驗」,但畢竟知識與經驗不是同一回事。
這種知識被稱為「子」智慧,其相對於「母」智慧或完全體驗。當我們修習時,我們即試圖發展這種子智慧,這個智慧是「母」之「子」。有些人藉由修習,成功地完全發展出這樣的智慧,於是在此生完全證悟自身,據說這樣的人能夠證得光身(Body of Light,註6)成就。(《夢瑜伽與自然光的修習》)
被這三種植物所引發的知覺狀態並不是幻覺,而是日常生活現實中不同的層面。雖然不尋常,但同樣具體。唐望對於這些非尋常現實狀態的態度不是「假裝」它們是真實的,而是它們就是真實的。……唐望把這些植物解釋為一種交通工具,可以引導人們接近某種特殊的,不具人性的力量。
他的前提是,輕鬆柔順的態度才能承受他的知識中的怪異衝擊。……「感覺重要會使人沈重,笨拙,虛偽。智者必須是輕巧流暢的。」
※唐望在這門徒生涯的第二階段的主要興趣是教導我「看見」。在他的知識系統中,顯然存在著一種可能性,能把「看見」(seeing)與「觀看」(looking)區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知覺方式。「觀看」是指我們所習於知覺世界的正常方式,而「看見」則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智者據說能藉此知覺到世界萬物的「本質」。
這裡的「看見」,應等同於南開師的「覺觀」,大陸習慣翻譯為「禪觀」,但南開師口中的 contemplation 已經是本覺(rigpa)狀態,跟「禪」沒有太大關係。
※「只有小煙(按:蘑菇,三種著名的知覺轉變性植物之一)能給予你足夠的速度來瞥見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他說。
南開師曾講到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他們稱『給幾』(gadjig,剎那),極微時間,小乘認為極微時間實存,所以無法進入完全空性。」淨空法師則開示:「你親眼看見了,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你怎麼看見?你能把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掌握住,你就看見了。那是多深的定功!這樣微細的念頭、這麼快速的念頭,你能掌握住它,你能見到它。」所以為何南開師用 instant presence 這個英文詞,這不只是當下而已,還是剎那當下(的覺性),秋竹仁波切則翻譯為「當下一念的本覺」。
唐望是一個實踐者,也就是說,他瞭解他的巫術中的所有步驟。……他成功地讓我明白我對世界的觀點不是絕對的,它只是一種詮釋。
「我喜愛『看見』,」他說,「因為只有藉著『看見』,智者才能瞭解事物。」
「你『看見』什麼事物呢?」
「一切事物。」
「但是我也看見一切事物,而我不是個智者。」
「不,你沒有『看見』。」
「我想我有。」
「我告訴你,你沒有。你只觀看事物的表面。」
(《解離的真實》pp.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