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大圓滿之歌》(Quintessential Dzogchen: Confusion Dawns as Wisdom)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刚萨埵大虚空》、《觉性杜鹃》、《吽之封印中阴引导》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立斷」之真實見地

文章SW » 2012-05-08, 00:43

2012/05/07 Mon, cloudy, outdoor 32-21°C 「立斷」之真實見地

「立斷」之真實見地(actual view)/策列‧那措‧讓卓

在佛教宗派之中,聲聞持有苦、集、滅、道等四聖諦的見地;緣覺持有正、反次序之緣起的見地;菩薩們則把顯相視為表面,把空性視為究竟,把願菩提和行菩提當作修行。因此,波羅蜜多乘的追隨者只部分地了證「無我」的見地。

事部(Kriya)的修行者持有三部本尊是世俗諦的見地,而勝義諦則是離於四邊的清淨。行部(Upa)和瑜伽部(Yoga)把五部、百部等顯相視為表面的真諦,而把顯相的空性視為勝義諦。

瑪哈瑜伽(Mahayoga)的修行者把色、聲、寂靜尊和忿怒尊的壇城等視為表面的真諦;超越生、住、滅則是勝義諦;這兩個現象的「無二」,即是無別之二諦。阿努瑜伽(Anu Yoga)的修行者把了無造作之心性視為虛空,把心性了無對境之覺察視為覺醒,把兩者之「無二」視為大樂。(p. 243)


前兩段都蠻好理解,後面講到瑪哈瑜伽和阿努瑜伽,好像對我蠻陌生的,因為我沒聽南開師這樣講解過。特別是阿努瑜伽的部分,我是完全看不懂。這還沒講到阿底瑜伽咧。

簡而言之,各種密咒乘的見地全都侷限在心造的限制之中,而且在這個背景脈絡之中,它們都不被認為是了證真實的正見(actual view)。

藉由上師各種不同的指示和教導,尤其透過上師甚深且神妙的加持,才可能了證此一見地。(pp. 242-243)


剛好,今天看完介紹宗薩仁波切的公視節目「人生幻影」(Life as Cinema),最後宗薩仁波切也說:

幻影人生(Life as Cinema) 6/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h070c2o1jU

0:00-0:51(以下翻譯重新校對過)
如果你想領會所經驗的一切事物的真實本性(true nature),只是智識上的思考是不夠的。對於這個真實本性的真正瞭解,來自於加持(blessing)——來自你的上師等等所給予的加持。當我們談到上師,不要認為上師就一定是個人,事實上,上師是你的心的真實本性,因此你實際上是向你的自心本性祈求,以便自心本性能盡速在我們心中顯現。

4:00-5:06
我們每一天都在導演,包括愛情、憤怒、悲傷與快樂,衝突,這些都是由你自己所導演、由你自己創造的,而你也是演員,你同時也是個觀眾,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就像電影一樣。如果你瞭解這些,那麼信心和勇氣也會伴隨而來,這就是我所要表達的。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佛不在他處(1)

文章SW » 2012-05-10, 00:37

2012/05/09 Wed, cloudy/raining, outdoor 32-22°C 佛不在他處(1)

下面有一處翻譯錯。基本上,口傳一般是指上師純唸不解釋、弟子聆聽這種透過聲音給予的傳承,藏文叫 lungtridlung。一本南開師的書裡寫,他說首先先給密續的口傳(lung transmission),然後才是教示(instruction)。Oral transmission 則叫口耳傳或口授,著名的《普賢上師言教》,秋竹仁波切都講「普賢上師口授」,看看這有好大一本的詳細解釋,可不是簡單口傳而已;Commentary 叫釋論,因此 oral commentary 透過口頭闡釋也獲得傳承,稱之為口授釋論。我是完全不明白 oral commentary 如何翻譯為「口傳」的。這裡也有一個「口傳」愛好者:

佛不在他處/祖古‧烏金仁波切

普賢王如來是一切諸佛的本初父,他代表法身;五部佛是報身;而文殊菩薩(佛部)、觀世音菩薩(蓮花部)和金剛手菩薩(金剛部)等三部則是化身。從這些佛到你的傳承,就如同水從山頂一路向下流到這裡,如果途中沒有受到任何阻斷,這水會直接從你的水龍頭流出來。同樣地,如果傳承沒有任何間斷,那麼你從目前的上師所領受的教導就被稱為「單一無間口傳教授」(the single uninterrupted transmission of instruction)。(p. 248)


The single uninterrupted transmission of instruction 應該翻譯為「單一無間斷教示傳承」。難道正確的翻譯不重要嗎?當然對境界而言,不立文字,但對初學者而言,這些名相的正確瞭解還是很重要的,不然南開師每次講授根本密續或伏藏文本,就不會藏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解釋了。

這正是第三世噶碼巴讓炯‧多傑(Rangjung Dorje)說這句話的意義:「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注視不可見的心,我們就會清晰如是地看見『沒有什麼東西可看』的這個事實。」(p. 250)

明白自己的自性……


還有一個濫用的翻譯詞叫「自性」,因為英文裡並沒有 self。我聽南開師、宗薩仁波切都講 true nature(真實本性),還有 nature of mind(心之本性、心性),了不起宗薩仁波切會說我們要去瞭解我們自己的 true nature of mind,行文中加上「你們自己的」才變成「自心本性」(your true nature of mind),正確來講是「你的真實心性」。因此上句便為:

明白自己的真實本性——本然的面貌,這未經修改、未經造作的當下覺醒present wakefulness),即是真正的普賢王如來。當我們認識心性時,就沒有東西可看,那即是空性——法身。然而,除了了悟到沒有什麼東西可看之外,我們也有某種了知,知道其中沒有什麼東西可看,或看見其中沒有什麼東西可看,那即是覺性——報身。這空性與覺性是永遠不分離的,那即是空性與覺性的雙運——化身。

在認識心性的那一剎那,我們就已經看見了法身、報身和化身。了知這一點,即是「自我了知的本初明覺」(self-knowing original awarenessrang-rig yeshe)。(p. 253)


另外祖古烏金仁波切曾經講過 empty 和 emptiness,後者加上 ness 表示性質的「性」,因此 present wakefulness 是不是「當下覺性」比較好些?哦,「明覺」的英文出現了,原來是 awareness。但我個人覺得 self-knowing original awareness 翻譯為「自明本覺」比較好,因為藏文有個 rigrigpa 是本覺,它跟本初狀態(primordial state)是算蠻接近的同義詞,南開師解釋本初狀態是眾生本俱,本覺則是經上師直指後所發現的真實狀態,還是稍微有點差異:

本覺(rigpa),指真實狀態;菩提心,其實指本初狀態。本覺指我們知道我們的真實本性。本覺指接受指導後所發現的真實狀態,我們處於該狀態就稱為本覺,不是真的本初狀態,兩者定義不同。(2011/03/21)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佛不在他處(2)

文章SW » 2012-05-11, 00:33

2012/05/10 Thur, raining, outdoor 24-21°C 佛不在他處(2)

即使我們對本覺的認識並非日日夜夜毫不間斷,即使只能維持短暫卻多次的時間,「認識心性」這項修學的價值,在死亡的時刻將會完全顯現。如果能在呼吸停止、與這個虛幻之身分離的剎那認識心性,我們就能夠在三秒鐘之內圓滿那種認識的強度,並且使其穩定。它變成法身的狀態,正如虛空與虛空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只花瓶破了,原本被瓶身區隔的瓶內空間和瓶外空間,在花瓶破碎的那一刻融合為一。(p. 256)同樣地,非造作法身的根本狀態(ground state of unconstructed dharmakaya),也就是存在於每個人之內的佛性,以及道法身(path dharmakaya),也就是我們修持的空覺,結合成為無別之雙運。(p. 256)

基本上,我是專修中陰生的,意思是我自始至終的夢修練習,都是為了死後派上用場。就好像我有多次但短暫的模擬考練習,雖然也許最終聯招組出題太過怪異或偏頗冷門,但最起碼我還有基本分數,也就是說法性中陰失敗,我還有這本書說的「任運」中陰可以認證寂忿百尊(但我沒受這一百個本尊灌頂,南開師給的寂忿百尊是真實義灌頂、秋竹師給的文武百尊灌頂只有金剛薩埵,不知道夠不夠用),再不成我還有投生中陰可以選個好去處。越後面,我相信我的把握也越高。

我們的靈魂與肉體分離的過程,伴隨著所有粗重與微細念頭狀態或心理模式的分解。此時,完全沒有任何東西遮蓋心的本初狀態。在那個時刻,我們今生修學的力量能夠創造認識本初覺性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完全沒有修學,那麼本初狀態不會維持超過一瞥的時間;如果我們有所修學,那麼我們非常有可能在那個時刻達到正等正覺。在那時,唯一必要的是,讓我們對本初覺性的認識維持超過三秒鐘的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在死後的狀態獲得完全的穩定。(《大圓滿之歌》pp. 256-257)

三秒鐘是蠻短的,不過連一秒能維持住我看都很困難。宗薩仁波切在《人間是劇場》中也說:

法性中陰

法性中陰是一個特殊情況。如果你是一個佛教修行者,那麼拉長法性中陰的長度,應該是你的目標。但這當然不是你最高的目標,你最高的目標是打破起點與終點,不再有間隔。假設你無法設定這麼高的目標,作為一個初學者、一個修行者,你的目標至少是要盡可能拉長法性中陰的間隔。不論你相信與否,當你經歷法性,這個狀態就是佛的心識,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延長它。但如果你在生存中陰沒有做過準備,這件事就會變得困難,因為那些光芒、光亮、還有你心識的顯現真是太多了!

所以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說,這種經驗的持續有點像是球碰到地面,剎那就彈回來。這第五個中陰的長度是如此之短,凡夫甚至無法將它認定是一種經驗。然而對於不那麼平凡的人而言,他們能夠掌握這個狀態一段時間,掌握得越久就越瞭解到,環繞在你身邊的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覺知,這真是一條通往解脫的神奇之道,如果你能安住在法性中陰,那就是輪迴的終止。

當你的意識碰觸到法性的瞬間,在那短短的間隔裡,業風影響不到你。但當你一彈回來,就在開始彈回的瞬間,業風便開始吹了。這是中陰研究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當你一感到恐懼、一想要尋求藏匿之處,業力就起作用了。假如業力有心識,它會非常高興,因為你是十足的受害者,你會開始找尋藏身之處。(pp. 198-200)

問:反正都會彈回來,在那個階段待得長一點或短一點有何差別?
答:待得長一點你會認知多一點,你會認知到更多法身的本來面目,這很重要。

問:我們會在那裡待多久?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那裡待在越久,你的偏執就越少。所以雖然你的業風導致你不能持續停留在那裡,你不得不彈回來,但這次你你沒有那麼狂亂,你就可以選擇,。剛才我忘了提及這一點。通常情況下,如果那時你很狂亂、想要躲避,那麼你可能覺得投生為什麼都可以,譬如選擇變成一隻雞之類的,因為你只想擺脫當時的狀況。但是如果你的修持好到足以安住在那裡,你就能比較從容地選擇。你檢查選項表:「嗯,讓我想想,要我成為比爾蓋茲嗎?想變得有錢嗎?不。或是轉生到一位修行者的家裡呢?說不定會比較有機會讀到喬達摩佛陀的話語。」你就像這樣選擇。甚至那時會有不同程度的選擇。如果真的修行得夠好,你可能選擇阿彌陀佛淨土。(《人间是剧场》p. 208)


這最後一段就是我的低標錄取分數,唉,我不可能到投生中陰都沒得選擇,那我十年出體夢修模擬考白玩了。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佛不在他處(3)

文章SW » 2012-05-13, 00:43

2012/05/11 Fri, sunny/cloudy, outdoor 26-21°C 佛不在他處(3)

今生的修持為什麼能夠在死後產生如此巨大的利益,這是因為在中陰狀態之中,我們的心和身體不是相連結的。因此心離於我們活著時所體驗到的持續不斷的障蔽。現在,我們可能在一瞬間認識心,然後它立即又被遮蔽起來;但是在死後,由身體所創造出來的障蔽並不會出現在那裡。

你需要修持這些教導,藉以降伏所知障(cognitive obscuration)。藉由這個修持,你終將達到不退轉的狀態。此時此刻,我們可能在從事認識和維持本然狀態的修行,但是不會立即證悟,因為心和身體仍然連在一起。

基本上,這類修學除了要對心性獲得穩定的認識之外,完全不需要做任何事。(p. 258)

如果真心地修學,到了某個時候,我們將會發現所謂的「奠定本然狀態」(establish the natural state),當你體驗到這個狀態時,就不會再感覺那麼困難。由於它不是非常複雜,我們只要定期維持即可。


下面這段的說法我第一次聽到:

請試著去想像這充滿明覺的空覺剎那,從開始不間斷地持續一整個小時是什麼樣子。認識空覺的第一個剎那,就已經具備遍知的潛力,就已經具有保護和幫助其他眾生的慈悲潛力,以及為了一切眾生的福祉而開展事業的潛在能力。所有這些功德(按:特質)都已經存在,卻尚未完全展現。認識空覺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這些功德(特質)就變得越明顯可見。

請瞭解自生的覺醒(覺性)本來就具有所有圓滿的功德(特質)。(pp. 259-260)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解脫三要

文章SW » 2012-05-13, 00:45

2012/05/12 Sat, cloudy/raining, outdoor 29-21°C 解脫三要

解脫三要/確吉‧尼瑪仁波切

為了直接覺知和維持本然的狀態——事物的究竟本質,我們必須移除二元分立的所知障和串習的障蔽。迅速移除這些細微障蔽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具格的上師對我們指出本初覺性之後,純粹地安住在本然狀態的相續之中。然而,除非我們的障蔽已經減少到某個程度,並且變得非常淺薄,否則我們不可能斬斷它們。這是為什麼「減少我們的障蔽」這個有著一個概念參考的教法,一直被傳授的原因。因此我們必須積聚功德,從事淨化障蔽的修行。我們要按部就班地進階,直到可能斬斷細微的障礙為止,這是所有教法的整個重點。(pp. 280-281)


所以我覺得不需要馬上修本尊法,反正也不會相應,比較重要還是淨障消業、積德培福。這裡說到:

所有事物都因為因緣聚合而生起。例如,天生外表漂亮並一定是因為其父母親的俊美,因為俊美的雙親也可能生出醜陋的孩子。額外的「因」是必要的,美麗主要是由於在過去的某個時候,一個人透過其身、語或意做出利益其他眾生之身的事情。(p. 281)

這裡還講到失眠:

當我們的心放鬆,感到自在安適時,一切事物都是美麗的。但是當心感到焦慮困擾時,那麼一切都會變得不對勁,……晚上也無法入睡。事實上,在這時的我們有一點點瘋狂,那是一種輕微的瘋狂。是什麼讓我們瘋狂?它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業和障蔽的展現。(p. 282)

其他只剩兩段:

如果對每個人而言,穩定本覺是容易的,那麼馬爾巴就沒有必要去讓密勒日巴經歷他曾經經歷的各種試煉和磨難。此處的要點在於,如果我們能夠直接認識本覺,那很好;但如果有困難,那麼我們就必須從事修行來積聚功德、淨化障蔽,以促使我們認識自己的佛性。(p. 283)

我們完全是迷妄的,如果現在的情況是如此,那麼當我們死亡時,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如同在目前的夢境中一般,我們甚至將不會記得教法,更別提記得去認識心性了。因此在法性中陰期間,拙劣的修行者並無太大的機會證得解脫。(《大圓滿之歌》p. 284)


本篇完。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323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