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4 頁)

達賴喇嘛《大圓滿》,第二部分「三句擊要」校譯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5, 14:52
SW
圖檔

這本書是我接觸大圓滿教法所讀到的第一本,翻譯得讓我幾乎看不懂又很想讀懂,因此後來去買了原文書:Dzogchen: Heart Essence of the Great Perfection (Ⓒ2000, 2004)。原文書不是那麼好翻,但我相信若沒有大圓滿教法的基礎,怎麼也會翻不對。譯者丁乃竺,加上審閱者姚仁喜、鄭振煌等,我相信這些人雖然英文很好卻並非主要修學大圓滿教法,審校過依然不是很精確。所以只好自不量力,稍微對照原文,把原文句句都翻出來比較重要:

大圓滿的特質

寧瑪舊譯派的教法中有九乘體系,其中三個——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組成經教傳統,而密續又分為六階——外三續和內三續。大圓滿或阿底瑜伽的傳統,被認為是這九乘之冠。其他較低之乘被認為是屬於理性哲學的系統,其所仰仗的是凡俗(普通)意識,因此修道也是基於普通意識。這裡的區別在於凡俗(普通)心識(ordinary mind; sem)以及淨覺(pure awareness; rigpa)。第九乘是最殊勝的,它超越凡俗意識,因為它的修道是基於本覺而非普通心識。

無始以來,一直常存於我們之內的淨覺,也就是常住本覺,在阿底瑜伽的修行中,被喚起至它的全然裸露中。換句話說,大圓滿整個修道都建立於這個本覺之上:首先你被直指到它,然後你將之付諸實修。因此大圓滿也稱為「無勤乘」。現在這個名詞本身就有它特殊的含義,也必須以特定的方法來瞭解。「無勤」(effortless)並不表示「一點都不努力」;把它誤解為只需要躺在那兒睡覺(註13)就錯了。在此傳統中,它確實是有修持的,就是獨獨專注於本覺上,也就是說,只以本覺為基礎的修持。

正如我前幾天所提到的,所有無上瑜伽密續(Highest Yoga Tantra)的文本都同意以這點作為其究竟目標(intention)(註14)。輪迴及涅槃一切現象的基礎就是淨光的根本俱生心(fundamental innate mind of clear light),而一切的現象都是此俱生心的輻射(radiance)或遊舞(display)。當我們跟隨修道,為了讓我們經驗中所有不淨的方面能在那個本覺的基礎上得到淨化,你可以說,除了淨光的根本俱生心再無其他方法,因此這也是此修道的極精髓。最終,完全實證展現出來的果,即是淨光的根本俱生心本身,其超越障蔽,得到果的成就。所有無上瑜伽密續都同意這解釋。

因此基於概念造作之一切變異的現象,都必須在淨光的根本俱生心之界(space)中消融。事實上,在我們臨終的時候,當淨光狀態向我們顯露時,我們對於所有基於概念造作而成之外相的感知,都消融於淨光之純淨狀態之界中。這透過所謂的「三種相」——「明」、「增」、「得」(appearance, increase, attainment)——而發生。由於我們的業力,此融入的過程會自動發生。我們沒有能力維持在純淨的境界,因此所有基於概念造作的現象會再生起。在《密集金剛續》(Guhyasamaja Tantra)解釋了這兩個過程,也就是一般逐步消融的過程,以及反向逐步再現的過程。

回到我稍早所說的,現在,我們要如何把修道建立在本覺的基礎上?任何一種既定的意識狀態都被本覺清淨覺知的淨光所遍滿。不論冰塊多堅硬,永遠不會失去它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水。同樣地,即便非常顯明的概念,它們最後歇息的處所,也不會落在本覺的廣闊之外。它們在本覺的廣闊中生起,而那也是它們消融之處。關於這一點,多竹千‧晉美丹貝尼瑪(Dodrupchen Jikme Tenpe Nyima,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說,知識的對境(all objects of knowledge)都被淨光所滲滿,就像麻油籽中滲滿了自己的油一樣(註15)。所以就算六識(註16)的粗糙狀態正在作用,它們的微細面——屬於淨光(that of clear light)——仍可以透過加持和口訣指導,以這些狀態本身被直指出來。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47-51;原文 pp. 47-49)

大圓滿的特質 (2)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5, 22:32
SW
這裡暗示了大圓滿法教的殊勝及深奧之處。當你依淨光之根本俱生心為修道時,你會採用善巧方法以遮斷能量與心的粗糙及微細狀態,如此一來淨光狀態就能彰顯出來,再依此做為你修道的基礎。但在大圓滿中,即使當六識都全然作用中,以這些狀態,你依然能於當下立即的經驗中被直指到它們的淨光細微面向,然後藉由專注一心的方式禪修此一面向。當你以此方式禪修,安住於此無概念狀態,慢慢地,你對於淨光的經驗逐漸加深,而粗糙的念頭和概念漸漸減少。

最困難的是去區別凡俗心(普通心識)和本覺。談論當然是很容易。譬如,你可以說本覺從未迷惑,然而凡俗心受到概念的影響,所以陷入迷妄。但被指授至本覺體性(essence of rigpa)的直接經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多竹千說(註17),雖然你自大地以為自己正在禪修本覺的究竟意義,卻有一種危險是:「結果你是在禪修凡俗心清晰而空無的特質,這樣的禪修甚至非佛教的行者也能做到。」他在警告我們要小心。

然而,關於見、修、行,一旦你得到關於見的經驗,就不再需要一些額外的禪修或行為技巧。你反而要藉由體驗見之廣大或基界(basic space)來保持你的修持。在大圓滿教法中提及四安住(four chokshyak,四種全放)——「禪定休息狀態」或是「一切任其自然離戲」(註18)。其中包含:

——見是不動的狀態安住如山,因為山是不動的。
——修是不動的狀態安住如海,因為不管表面有多少的波浪,海洋深處依然平和靜止。在此禪修中有著眾所周知的「自然無偽的正念」(natural and genuine mindfulness)。一旦你被直指到本覺的經驗,此一真實正念就像太陽的光芒般生起。到了這時候,你不再需要費力於普通意識那部分的正念。
——行是面臨感知時不動安住的狀態。你已被指授到見和本覺上,而你也有所體驗。只要你不追隨感知對境或執著於生起的概念,而是一直保持在本覺的鮮明與立即性中,你的行為也就不會基於取捨。因此行為就是面臨感知顯現時不動安住的狀態,超越壓抑或耽溺、希望或恐懼。

這些就是大圓滿方法的特質。

在寧瑪派的源流中,區分為三種傳續:稱教傳(kama)的長傳承;稱伏藏(terma)的短傳承;以及稱 dal namg 或淨相的甚深傳承。廣泛的教傳包含了從印度帶到西藏的法教;伏藏傳承主要是來自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大士。為了指引未來世與他有緣的弟子,蓮師將這些甚深的法教寶藏埋藏下來。不論過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當因緣成熟,這些法教就能被揭示。這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偉大上師的本俱慈悲,我們自己的功德能成為其追隨者,以及伏藏師(terton)——揭示伏藏的上師——的業力與願力。雖然間隔的期間頗長,但來自偉大上師的傳承是極為直接的,也因此被稱為伏藏的短傳承。談到透過淨相的甚深傳承,這樣的淨相包含三種:在禪定經驗中生起的淨相、由心的想像功能中生起的淨相,以及在個人感官意識上直接生起的淨相。這是直接對感官生起的淨相,其構成甚深淨相的傳承。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51-53;原文 pp. 49-51)

偈頌(1)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6, 16:30
SW
偈頌

誒瑪!諸現象,無一有餘,
在自生本覺相續中圓成。


偈頌以「誒瑪(Ema)!」開始,這是一種驚歎的表示。因為輪迴和涅槃中所有的現象,在其究竟本性上,沒有一樣是因緣和合突發新造的。它們的自然狀態是在自生淨覺相續中的本來自然圓成之一(Their natural state is one of primordial and natural perfection within the continuum of self-arising pure awareness),也就是說,它們(一切現象)全都包含於淨覺之廣大中。〔如果要分的話,〕較低的意義上,輪迴的現象是依著凡俗心;而較高意義上,涅槃的現象是依著本覺。

根據藏傳佛教新譯學派,淨光之根本俱生心被稱為如來藏(sugatagarbha)或者是佛性。在大圓滿及大手印傳統的典籍中,它(淨光之根本俱生心)被指為是「無為的淨光」(uncompounded clear light)。「無為」或「非和合」(non-composite)這個詞可以有幾種方式來解釋。較通常的解釋,就是不依賴因緣〔和合而生起〕,不過它同時也指「並非新而暫時的創造物」,所以它本就存在,是一種「持續而恒常的狀態」。舉例說,在《現觀莊嚴論》(The Ornament for Clear Realization)中指稱佛的覺醒行為是「恒常」,也就是某種持續的恒常狀態。但是意義是指行為沒有任何中斷,所以才標示為「恒常」(註20)。

由於覺醒行為是如此廣大,
佛性確定可以被稱為遍滿,
由於覺醒行為無消退,
故可被稱為「恒常」。


同樣地,淨光是本來如其所是;它是無始也非新發明。它是持續安住的,或者是「恒常」就在的。這是解釋「無為」的方式之一。這樣的名詞必須透過內容來瞭解它的意義。舉例來講,有些學者說「存在的一切必然是組合的。」(All that exists is necessarily compounded.)。這句話意思是說,在概念上事物必然是「組合的」,從這個觀念上來說,一切事情都是「有為的」(和合的)(註21)。

然而自生的本覺完全超越凡俗(普通)意識。諸如「有為」(和合)或是「無為」(非和合),「生」或是「滅」等概念,仍然都屬於凡俗心的概念。由於自生本覺的本性超越凡俗心,所以會和凡夫意識所創造的慣例不一致,因為本覺超越所有的想像和表達。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54-55;原文 pp. 52-53)

偈頌(2)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6, 23:49
SW
我個人對這個題目相當有興趣,我之所以做解釋的理由是,因為許多學者們對此皆有闡述,認為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薩迦派、格魯派、噶舉派和寧瑪派——在某一點上有交集,有共同的目標(intention)。以上這句話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同時也是一些辯論的主題。不過看起來那些說各教派在同一目標上有交集的學者們,這麼說是因為真有此一交集,而不只是自言自語而已。對這一個問題我想了很多,我之所以提到它,是因為對此一基本問題有著個人的興趣。的確,各種不同的辭彙用來討論這一問題,每一個教派也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詮釋,不過這些都是用個別的方法找出真相,各有其內在的一貫性和意義,可以引領你到一個理解的超凡層次。

在《密集金剛續》中,本覺的自生智慧被稱為「淨光之根本俱生心」;《時輪金剛》中稱之為「遍在金剛界」(all-pervading vajra space);在解釋《喜金剛密續》的《金剛帳幕》(Vajra Tent)(註22)及相關的文本中,則稱「珍寶心」(precious mind),如下偈文:

此珍寶心外,無佛無眾生。

在大圓滿的傳統中,會用到平常覺性(thamal gyi shepa; ordinary awareness)這個名詞,並經常用到本覺或淨覺。要更進一步的詳述此點,會用到的名詞還有自解脫(rang drol; self-liberating)、赤裸解脫(cher drol; nakedly free)與通澈無礙(zangthal; unobstructed)。

因此文本中的偈頌指出,自生的本覺是輪迴與涅槃現象的基礎。偈文接下來:

此乃心髓之道,於此知一解全(knowing one liberates all)。

如果你根據個人的經驗來瞭解此一要點,對其他許多重點它亦能給你帶來解悟,所以它是「心髓之道,在此道上領會一個就解脫全部」。

密續、釋論、口訣指導皆含於此。

密續、釋論以及口訣指導(pith instruction)(註23)這些名詞,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和詮釋,但是這裡它們因應的是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及阿底瑜伽。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53-57;原文 pp. 53-54)

偈頌(3)

文章發表於 : 2016-11-12, 16:25
SW
三種智慧即純淨之體驗。

由於這是大圓滿的法教,「三種智慧」指的就是本體、自性及能量或感應(responsiveness)。似乎可以被解釋為「本覺本體之本初智慧」、「本覺自性之本初智慧」,以及「本覺能量之本初智慧」。這一行「三種智慧即純淨之體驗」指的就是「且卻」(立斷)。接著:

四相即無上道。

這一行表示「妥噶」(頓超)的修習,指妥噶四相。

同時證悟和解脫而成佛。

如果一個人感官非常敏銳,又有功德為支柱,瞭解到此要點,證悟和解脫可以同時發生,就像因渣菩提國王(King Indrabhuti)的例子一樣。比方說,在灌頂時有些人能夠在心相續中體驗到智慧的覺醒,這是灌頂的真正意義和重點。諸如此類的同時領悟和解脫,帶來快速的覺醒成佛,因此這是一個十分殊勝的道途。因為它包括了維持在本覺的狀態,此文本的下一行建議我們要毫不散亂地直接看著它。

故無有散亂直視本覺之體性(essence)。

接著:

阿 阿 阿(A A A)

偈文以〔三個〕「阿」字作結束。這是智慧圓滿,即般若波羅蜜多(Prajnaparamita)的獨一字(single syllable)(註24)。

現在我會慢慢地唸這一段,身子坐直,心勿散亂。在大圓滿傳統中講到一種方法是,「將你的心投注於眼睛,將眼睛投注於虛空」(註25)。這很有用,因為我們的眼識非常有力量。這並不表示你正看著外在世界的某樣東西,而是你將你的凝視投注於自己與外在現象之間的虛空中。

儘管我這樣解釋可能各位還是有疑惑,不過這裡你不應再用任何凡俗意識來思索,諸如:「這個是這樣,那個是那樣。」你的心不應受到任何感官執取的污染:純粹地清晰,單純地覺知。看看你是否能夠穩定地保持在本覺本身的狀態——本質上是空性,純粹地清晰,單純地覺知,體性上本來清淨。

誒瑪!諸現象,無一有餘,
在自生本覺相續中圓成。
此乃心髓之道,於此知一解全。
密續、釋論、口訣指導皆含於此。
三種智慧即純淨之體驗。
四相即無上道。
同時證悟和解脫而成佛。
故無有散亂直視本覺之體性。
阿 阿 阿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57-59;原文 pp. 55-56)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教法(1)

文章發表於 : 2016-11-12, 21:33
SW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教法(The Special Teaching of the Wise and Glorious King)

在開始前,有一件事情我認為大家需要知道。基本上從佛法的觀點來說,在教法中理論和修行並不分開。並非有些教法只屬於理論,而有些教法則要修習。確實有強調修行階段的教法,也有比較強調理論的。舉例說,以印度偉大而有學問的上師們的著作而言,我們會發現龍樹的《六理聚論》(Six Collections of Reasoning;六正理聚)所強調的是達到決定性的結論(定解)。另一方面來說,像是寂天的《入菩薩行論》(Bodhicaryavatara),所強調的是修行的階段。不過即使在這個論典中,第九章的〈般若品〉,是針對那些對見解還沒有定論的人而寫的。不過龍樹在他的《讚歎集》中稍有不同的解釋。這所有的讚歎,像是〈讚法界頌〉可以說是與佛陀三轉法輪最終的開示有關,這也是彌勒五大論述之一《寶性論》(Sublime continuum)中的主題。以上所有的釋論都是在闡述如來藏經——出自第三轉法輪的教示。

特別要一提的是大成就者的道歌(dohas),或是體驗的歌,這實際上也是大成就者們對金剛乘最高階的無上瑜伽修道的釋論。這些道歌都是自然說出,直接表達個人的體驗,沒有太強調複雜的用詞。藏傳佛教的各派,包括薩迦、格魯、噶舉以及寧瑪各教派中的偉大上師們,在他們的著作中,有的強調達至理論上的總結,有的強調個人的體驗。這一本由巴楚仁波切(Dza Patrul Rinpoche)所寫的《三句撃要》(釋論)(Tsik Sum Né Dek),便屬於這種自發、體驗類型的法教。

巴楚仁波切是一位非常有學問而又不可思議的菩薩,他非常謙虛。有一次,很多學生聚集到他的住處。為了得到安寧,他就溜到另外一個村落去,住到一戶人家裡。這一家人有一位老母親,事實上巴楚仁波切就做這位老婦人的傭人,他幫她做所有的雜事,甚至還幫她清便盆。他的學生到處找他,一碰到人就問:「巴楚仁波切在那兒?」最後他們到了這一戶人家裡,問這位老母親,她回答說:「這裡沒有喇嘛,只有一位穿得很舊而破爛的老人,他是我的傭人。」學生們馬上就猜到是他,他們告訴老婦人這位傭人的真實身分。當老婦人知道服侍她的是如此偉大的上師,她羞愧地拔腿就跑走。這個故事是庫努喇嘛丹增堅贊(Khunu Lama Tenzin Gyalsen)所說的,他是教導我《入菩薩行論》的老師。

現在讓我將根本文(root text)唸給你們聽: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教法》(三句擊要)及其釋論(註26)(偈頌文之翻譯使用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突破轮回之道》之版本):

禮敬上師!
見者龍欽冉江:廣大浩瀚也
修者欽哲沃瑟:智悲光明也
行者嘉威紐固:佛之苗芽也
若能如是修持故
即生成佛具可能
非也心安了不得

見為廣大浩瀚者
三句義之直撃要
首先自心鬆坦住
不縱不擒無分別
平等鬆坦自然住
驟然驚心呼出呸(phat)
猛烈短促奇妙哉
非為一切空朗朗
空空朗朗赤無礙
赤裸通透不可說
法身本覺當認清
直指自性本覺第一要


這個文本討論的是見、修、行。事實上,見本身是以三句話或陳述來呈現,第一句就是「直指自性本覺」(introducing directly the face of rigpa in itself)。在此脈絡中,正如我稍早所提的,見就是達到定解。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57-59;原文 pp. 56-59)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教法(2)

文章發表於 : 2016-11-19, 23:23
SW
而後無論散與住
瞋怒貪執苦與樂
以至一切時與處
舊識法身當認清
前熟母子光明會
離言覺分中安住
樂明散住再再除
驟施方便智慧字
等引後得無有異
入座離座亦無別
恒常住於無別性
然於未獲穩固間
遠離喧囂修為重
入座修持平等住
無論一切時與處
唯護法身種種相
除此無他當決斷
獲得唯一確斷第二要

此時貪瞋苦與樂
驟生無盡分別念
識其自性了無蹤
若識解分之法身
則如繪圖於水面
自生自解無間斷
生皆覺空赤裸食
馳皆法身王妙力
無跡自淨了不得
生式於前無有異
解規殊勝最妙要
無此所修皆謬道
具則無修法身性
此為決定解脫第三要


接著是末頁:

具足三要以為見
智悲結合以為修
佛子諸行為助伴
雖較三世佛共議
亦無勝此之竅訣


現在道出歷史脈絡:

覺力法身伏藏師
智慧界中所取藏
非同土石如意寶
極喜金剛之遺教
三種傳承之心髓
賦予心子秘密印
此乃深義之心語
即為心語義要訣
切勿不惜捨此要
勿令遺失此竅訣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法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59-61;原文 pp. 59-61)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教法(3)

文章發表於 : 2016-11-19, 23:29
SW
現在我要回到文本的開頭,然後講解這部釋論:

禮敬無上慈悲主,具恩根本上師!
關於如何用心修持見、修、行,有幾個重點需要解釋。首先,上師就是佛、法、僧的化現,僅向上師禮敬即向一切皈依源頭禮敬。因此:「禮敬上師!」(Homage to the Master!)


我前面說過,在一般金剛乘的修行中,與上師的聯繫十分的重要。在大圓滿中更是如此,因為上師要向你直指自生本覺,然後你再將之付諸實修,所以對上師虔敬十分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文中禮敬上師,以作為所有皈依源頭的化身。

現在談到主題:如果你真的用心修持,當你認識到傳承根本上師與自己心的真實本性無二無別,這就是見、修、行的具體修行。在此以傳承根本上師名號的意義來詮釋見、修、行。

由於上師的重要性,巴楚仁波切以自己上師的名號來詮釋見、修、行。首先提到龍欽冉江(Longchen Rabjam),他是傳承中的一位上師。接著是吉美林巴,是另一位傳承上師,他的另一個名號是欽哲沃瑟(Khyents Ozer)。最後他呼喚自己的根本上師嘉威紐固(Gyalwe Nyugu),也就是紮川瑪喇嘛(Dza Trama Lama)吉美嘉威紐固。巴楚仁波切以這三位上師的名號來詮釋見、修、行之三精要。

首先,見就是領悟到輪迴以及涅槃中所有無盡的現象,全然圓滿而平等地藏在佛性廣闊周遍的範疇裡,這就是實相的真實本性,離一切造作。因此:「見者龍欽冉江:廣大浩瀚也」(The view is Longchen Rabjam: infinite, vast expanse)。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64-65;原文 pp. 61-62)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教法(4)

文章發表於 : 2016-11-20, 16:28
SW
法界(dharmadhatu)超越一切戲論,又稱為「如來藏」(tathagatagarbha)。金剛乘的各派,包括舊的與新的傳承,都講到此佛性就是淨光的智慧(the wisdom of clear light)。因為它不能被建立為實存,也沒有自主性,它被稱為「離戲」。在本體上本來清淨,在性相上自發現前。輪迴及涅槃的基礎就是此一佛性,廣闊無際,在其中所有戲論——輪涅現象——生起又消失。體性純淨,這就是我們所稱為的「見」,廣闊而周遍,包含一切且全然圓滿。

修是空性與慈悲的雙融:以觀修(vipasyana)的智慧(khyen),確實領悟到離戲的自性見解,並結合慈悲(tse)止修(samatha)之善巧方式,專注一境地安住(rest)於此空性中。因此,「修者欽哲沃瑟:智悲光明也」(Meditation is Khyentse Ozer: rays of wisdom and love)。

你一旦有了見,自然會對無法得知此見要義的眾生生起慈悲。我認為這就是說「修者欽哲沃瑟:智悲光明也」的意義。

行動要充滿這樣的見和修,然後修持六度以利益他人,以符合菩薩的方式,即「佛之苗芽」。因此,「行者嘉威紐固:菩薩行」(Action is Gyalwe Nyugu, that of the bodhisattvas)。

當你融合方便與智慧——如此奠下菩薩行的基礎,就必能利益他人。因此文本中說:「行者嘉威紐固:菩薩行。」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65-66;原文 pp. 62-63)

聖賢室利王之殊勝教法(5)

文章發表於 : 2016-11-26, 23:26
SW
能夠修持此見、修、行的人是多麼的幸運,「若能如是修持故」(One who practices in such a way)。

那些能將世間的眷顧和活動放下,然後在隱秘之處閉關專一修行的人,此生中將可以在本來清淨的基礎上得到解脫。因此,「即生成佛具可能」(May well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is very life)。


倘若你能如實修行,又能浸潤在見、修、行的要點中,你將可以在此生成佛。

無論如何,就算此生不能,僅僅將你的心轉向如此的見、修、行,你就知道如何將此生的所有困難轉為修道,你對此生的種種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希望和恐懼,而在下一世你將可以越來越快樂。因此,「非也心安了不得!」(And even if not, what happiness! What joy!)

就算此生不能成佛,如果你能融合方便與智慧來修行,將可以帶來一種穩定的領悟,對此有著信心,你就不會再受到逆境的左右,反而可以將一切逆境轉成修道。同時在未來世,此一修行的力量將可引領你穩定地進入更大的快樂境界。所以這是一件真正能夠讓你喜悅的事。總之,在此生你將不會被希望、恐懼及其他逆境俘虜,反而可以將它們轉為道用;在未來世,你將可以體驗到越來越大的快樂境地。

為了要一步一步解釋此一具利益的見、修、行,首先我希望多花一點篇幅在如何用心修持見地。「見為廣大浩瀚也」(As for the view, Logchen Rabjam)。
全部涵義都在這三句話的指示中,因為當它們撃中修行的精髓時,一切煩惱(迷妄)都被摧毀(消滅)。因此,「三句義之直撃要」(Three words hit the vital point)。


見就包含在這三句碰觸到或者是撃中精髓要義的話中。

(達賴喇嘛《大圓滿》pp. 67-68;原文 pp. 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