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者班/做夢者班 II

本論壇自 2009 起分享南開諾布仁波切之教法,目前歸屬於象雄文化。Email: dreamworkforum@gmail.com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上師瑜伽》、《金剛歌》、《水晶與光道》、《日與夜的循環》、《金刚萨埵大虚空》、《觉性杜鹃》、《吽之封印中阴引导》等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译

6-5

文章SW » 2016-06-17, 23:32

《觀自在菩薩給麥吹巴之教導》說:無論什麼生起都是本始體性(primordial being),因此若顯相未從正念中解除(disengaged),當一切顯相生起為空性時,你確定會成為覺觀者(contemplatives)之王。

一切顯現的即是「那個」,「那個」不在任何處顯現。因此,無論什麼生起都是未生起,這就是它生起的方式。[56]

偉大婆羅門〔薩拉哈〕說:心的散失與回復是護佑主(protector)的本性。水與浪是分開的嗎?輪迴與平等性即虛空的本性。

達達美特瑞(Dadak Metri)說:處於無生,念頭是偶發的,而且念頭是實相本身的絕對本性(the absolute nature of reality itself)。誰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我說它們是一體的(unified)。

《空行寶燦》說:目前當無了悟時,所有的意識散失就是想法。當了悟時,念頭本身無異於從概念營造中得自在。

這是大手印的一個參題:就如冰的本性為水,智者理解概念與無概念是不二的。

《俱生不可思議本續》說:既然是俱生的就免於概念營造,所以無任何事物可禪修。不要阻斷無對境的本性之流。

《般若波羅蜜多經十萬章節》說:不以心智從事,就是向佛皈依。

偉大婆羅門〔薩拉哈〕說:一旦你看到自心離於概念營造時,假如禪定時還不停的營造,這就像找到珍寶後,還去尋找一個玻璃瑣物一樣。

又說:一旦沒有事物可禪修,心就無事可做。不要以有構造的對境,染汙普通意識的本初自然狀態,因為一個生來純淨之心,是毋須修整的。

沙瓦瑞巴(Savaripa)說相似的話,並且毘如巴也說:不要想著存在或不存在,歇息在無散亂裡。確實起心動念,即便不是極端情況,都是未歇在存在本性的實相中,這就是大分心。


在這個修習裡,從事無數的概念營造是誤入歧途的——指認這個、執著於那個,如此陷在念頭之網內。這樣做就像忘了樹幹,而爭先恐後於枝葉一樣。

帝洛巴說:你沒看到那個超越智性的出世間智,其實就是智性的本性。你尚未瞭解不動的真義,其實就是行動的本性。

沙瓦瑞巴說:在大手印裡,心無事可做,也沒有一丁點的事物要去禪修,所以不要禪修!無上禪修與無禪修的實相無分別。
(pp. 211-213)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6

文章SW » 2016-06-17, 23:33

這裡所討論的修習是皈依;培育覺醒心(發菩提心),包括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和本尊閉關的修持。所有這些都在這個無造作、無概念、無營造的心性修習內。

《綜合字句》說:不修飾它的本性,留它在自己的自然狀態中。無念即是法身。如果你讓它這樣,不尋覓,那即是禪修,而尋覓與禪修即是迷亂的心的活動。

納波巴(Napopa)說:任何以智性而來的了悟不是了悟。就如前述,那是疾病的生起。禪修於某種了悟之相,即是被想法欺騙。既沒有對境也沒有媒介可建立,它們是無常和假相,所以它們不是真實存在。因此,那是欺妄之道。


在禪修時,如果你維持「我」為禪修者的感覺,並想著:「我了悟那個。」這個欺妄只是問題又一個症狀。如此的執著搞壞你一直以來同樣的過程,也就是輪迴。這就像一個人因為年紀大想消除皺紋而去美容整型。過了一段時間後,皺紋又出現,因此又要再次重複這整個過程。實際上,你不能補救任何不需要彌補的事物。

又說:如果一個人太強烈地以本初智慧的本體(essence)來切斷的話,這替「觀」製造了問題。

本初智慧自然地超越概念營造與執著,但你必須在「止」和「觀」上有堅固的基礎,才能進入此進階修習。即使我們在皈依、發菩提心與轉心四念上沒有足夠的基礎,有人還是會被阿底瑜伽吸引。但是這就像沒有蘋果樹而要一個蘋果。這個修行道是有順序的。首先,我們必須要經由審查,認知我們不同煩惱的本性。再下來我們需要認知,有什麼解藥可對治這些不同的煩惱。然後,我們一定要不斷把這些對治法,用來降伏自己的心。就如你在種農作物前,一定要先把土地耕耘好;在修阿底瑜伽前,你一定要有足夠的基礎,否則你會遇到問題。

蓮花戒(Kamalasila)說,想著:「一切現象究竟上缺乏俱生的本性。」接著思考:「俱生本性不存在。」這就是拋棄真正的智慧。針對如此一個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物件,意識也是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無對象地如此禪修。(pp. 214-215)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Re: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文章kenny » 2016-06-18, 12:03

佛的侄兒德發達塔(Devadatta)就是佛經內提到的“提婆達多“。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
諸法自性空,自相空。愚見:mind-itself是否在說自性空,而reality-itself是否在說自相空?

Reality-itself is the ultimate nature of reality.
(原譯)法性是真理的最終本性。
(改譯)法界是實相的終極本性。
自相空乃實相之根本本質。

The mental affliction of delusion arises as the primordial wisdom of the absolute nature of reality.
(原譯)妄念的心結是,以法界的原本智慧生起。
(改譯)妄想的心智煩惱以法界的本初智慧生起。
妄念煩惱宛若由本覺智生起

《三十三問句經》說:所有三界都是從心生起,但正是這個心不是能被顯示為「這個」的一件東西。它無形態,而且非善、非不善、就如一個幻影般。智者尋找心的法性(reality-itself)(校註),當他們尋找時,心與心的法性都不會被看見。因此,不管用哪一種心來尋找心,心的俱生本性都不會被看見。
The Sutra of Thirty-three Questions states:
All the three worlds have arisen from the mind, but that very mind is not something demonstrable as this. Without form, and ethically neutral, it is like an apparition. The wise seek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and when they seek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the mind and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are not to be seen. With whatever mind the mind is sought,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mind is not seen.
三界唯心,但此心無實可顯,亦無形,執中如幻。以世智尋求心之自性,若求其自性並不見心之自性與自相。(意即自性空,自相空)。任何以心求心,皆不見心之內在本質。

請師姐指正。謝謝。
kenny
一般會員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16-06-05, 17:47
來自: Taiwan

Re: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文章SW » 2016-06-19, 23:16

kenny 寫:佛的侄兒德發達塔(Devadatta)就是佛經內提到的“提婆達多“。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
諸法自性空,自相空。愚見:mind-itself是否在說自性空,而reality-itself是否在說自相空?

Reality-itself is the ultimate nature of reality.
自相空乃實相之根本本質。

The mental affliction of delusion arises as the primordial wisdom of the absolute nature of reality.
妄念煩惱宛若由本覺智生起

All the three worlds have arisen from the mind, but that very mind is not something demonstrable as this. Without form, and ethically neutral, it is like an apparition. The wise seek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and when they seek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the mind and the reality-itself of the mind are not to be seen. With whatever mind the mind is sought,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mind is not seen.
三界唯心,但此心無實可顯,亦無形,執中如幻。以世智尋求心之自性,若求其自性並不見心之自性與自相。(意即自性空,自相空)。任何以心求心,皆不見心之內在本質。

請師姐指正。謝謝。


師兄翻得很有味道!按南師教法,法性為空性,心之本性除了空性還有自圓滿功德,不是僅僅是自性空而已。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7

文章SW » 2016-06-19, 23:22

在你認為已經了悟到,所有現象究竟上缺乏俱生本性的那一刹那,概念上的執著再次生起。也就是說,你已經拋棄了真正的智慧。

諾布林巴‧德維多傑(Norbu Lingpa Dewe Dorje)說:假如你認出明光(clear light),就沒有必要為了一(unity)和多(multiplicity)而推理。在大樂顯現的現見(direct perception,直接感知)裡,沒有必要尋求文字的引證或參考。

既然經驗屬於實相的本性,就沒有必要持斷見。既然一個人對任何事物不想成:「那是」,所以不需要概念加諸其上。


如果你認出明光,就不需以中觀來分析現象與其組合的關係,並審查它們到底是一體或多數。經驗本身即屬於實相本性。因此,不要掉到兩種極端中,否認它存在、抑或不存在,以概念加諸實相之上。

南開多傑(Namke Dorje)說:如果你認出明光,就不需要禪修兩種「無我」。同樣的,一旦你確實找到一隻大象後,為什麼還要尋找牠的足跡?

毘虛遮那翻譯的《道歌集論著》說:從智性之真知灼見轉離後,我聲明佛的本意,就是能記憶的覺識與想法的見地。顯相與空性,兩個都是偶發,因此均是造作。

帝洛巴說:無代表、無思維、無禪修、無分析,心住留在其自性(its own nature)中。

烏金仁波切說:單只是讓覺識如前被指出而認識你的自性是不夠的。例如,讓一匹野馬獨處多年,所以主人不認得牠。主人單靠牧人把野馬指出是不夠的。必須用方法抓住、馴服牠,才能讓牠工作。同樣的,單只是認出這個很野的心,是不夠的。有此一說:「哦,此時當禪定(meditative stabilization)的轉變過程現前時,許多散亂迷妄已被驅散。然後,不動搖與無執地,我將進入離極端之域中。」

初習者需要以不動搖的正念來修行與禪修。當野馬未被馴服時,你必須以堅定的毅力來訓練;因為如果你猶豫,你會控制不了野馬、摔下和受傷。同樣的,如果一個初習者跟隨世俗念頭,他們會墜入輪迴惡道和受到傷害。因此以不動搖的正念禪修。[57]

又說:不禪修任何事物,只要不動搖地讓你的覺識穩定、澄明與均勻。首先,以短座修習,一旦熟習之後,越修越長。座修完結後,不要立刻下座,而是以不失禪修感地慢慢起身;而且不失覺照感(sense of awareness)、不動搖與無執地進行。以不動搖的正念當作警衛,來從事吃、喝、說話等所有活動。如果這個在禪定(meditative equipoise,等持、等引)中出現,但在座下不出現的話,把心靈修行,融入你的所有動作中,行走、躺下和坐下等,如此,不論你做什麼,它們都轉為禪修。[58]
(pp. 216-218)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8

文章SW » 2016-06-19, 23:23

首先,短時間修習,但儘量做很多次。這個方式就像屋頂漏洞掉下來的水滴,是一滴一 滴的流下來一樣。當你比較熟習這個修習後,漸進的增加每座的時間並減少座數。如果你能夠在座下期間維持這個無造作的覺識,這是很棒的。如果你不能維持如此不散亂的清新覺 照,不要放棄。只要試著以正念與反省,來影響座下的覺識就行。座間很多 念頭將會生起,所以你應該以觀察它們的本性,來加強修持。盡可能在一整天內把越多的修法融入——包括念誦咒語、推理禪修等,當你能夠貫穿一整天,你所有的心智狀態都會轉為禪修。

例如,在生起次第禪課後,藉著視一切形色為佛身、一切語間為佛語、以及一切念頭為本初智慧的展現,來觀看顯相的基本平等性。如此做,正式座修得來的「觀」,會增強你座下的經驗。

覺識本性被指出,通常比喻為懷孕。一旦你知道自己懷孕時,你滋養子宮裡的胎兒。同樣的, 當你的覺識本性被指出後,你藉著持續對其本性的了悟來培育覺識。嬰兒的誕生就像開始修行一樣。一旦嬰兒生下來,父母盡力去照顧、保護這個小孩,直到他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同樣的,在覺識本性被指出以及初步認出時——這個就像父母養育小孩,從嬰兒、青少年直到成年——我們必須保護自己的修行,這樣了悟就不會被不同的外在與內在障礙所壓倒。

我們應該如何修持佛法?如果你被判死刑,只有一個念頭會日夜盤據在你的腦海裡:「我怎麼離開這裡?」同樣方式,假如你認清輪迴的性質是苦的話,你就很自然想要逃離苦與苦因。 而逃離的路,是經由佛法的大門。(pp. 218-220)

為了進這個大門,你要先領受教法,然後付諸實修。領受教法就像蜜蜂吸取甘露一樣, 小心不要毀掉給予你甘露的花朵。學佛的人通常變得很容易累,並有挫折感,這表示他們還沒有厭倦輪迴。這是因為他們對四聖諦與轉心四念沒有深刻的了悟。如此,他們並沒有一個清楚的瞭解,自己為什麼在研讀和修持佛法。對佛法有真誠的承諾,與對完美證悟有誠懇發心的行者,是稀有的。主要是他們對自己的品格、想法與意見很自傲:是這個阻擋他們從聞思修中 得到瞭解。一旦你走進佛法的大門,你就要守戒律。假如你不守戒律的話,你的修行只是一種偽裝。這種人就像一隻蜜蜂,毀傷它吸取甘露的花朵。

假如你希求解脫,你必須對痛苦、它的根源與對治法,不僅有心智上的瞭解:你必 須修行來使這個瞭解成熟。就像一隻被獵人射中的鹿,退隱至僻靜處去療傷一樣;你應該退 出不必要的活動。至少偶爾退隱至僻靜處修行。結果是,你也許會了悟實相的一味,切斷妄想、貪執與嗔恨所引起的分別心。一旦你了悟這點,你就像一頭雪獅的具有無懼和大威力。你就已經達到確信。此時,當你觀察到所有現象為覺識的展現時,你就成就自利。以利他發心,使得內在轉化、達到完美,你現在已完全有能力提供他人所需,這才是一位真正佛法行者之道。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Re: 嘉初仁波切《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校譯

文章kenny » 2016-06-23, 20:33

"心之本性除了空性還有自圓滿功德"
是的,心之本性包含對空有的証悟。此處之心係包含色、心二法之一切緣起。為避免混淆近代瑜伽士陳建民先生建議用“明體”一詞來取代“心“。如此即可明白解釋除了空性還有自圓滿功德。
kenny
一般會員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16-06-05, 17:47
來自: Taiwan

6-9

文章SW » 2016-06-25, 16:17

《觀自在菩薩神秘綜合本續》說:緊與鬆達至均衡程度,禪修於離念營造的空性狀態。

禪修的過程中,緊張的程度可能會太強,此時我們易於感到緊繃或有壓力。當心太放鬆時,會變得混濁。藉著自己的經驗,我們必須找到平衡點,這樣我們才不會掉入任何兩種極端裡。然後在此平衡狀態中,禪修於離念營造的空性狀態。沒有什麼可禪修的;毋寧是讓你的心歇息,沒有任何特定焦點。

又說:就像把一條繩圈放置在水裡,使身姿和覺識緊在一個恰當程度,在那個狀態中輕輕放鬆。緊接著,歇息於清新、穩定、當下的清明開闊中。那個張力使得明性生起,放鬆使穩定與某種喜悅生起。在清新中歇息,使得空性和原本無焦點生起。在一座內和一個凝視中,進入此境界的話,這就是佛原意的那種無謬禪修。

如此長時間禪修。如果妄念增上,就集中注意力。如果明性減少,就放鬆。最重要的是,沒有問題時自然的歇息。至於那時的覺識,本體是空性的明晰、本性是無媒介的光明、展示的是無方向的開闊。維持在此澄明、覺識與空性的獨一狀態(single state),即是完美大手印,所以本續中載:「在離念營造的空性狀態中禪修。」


最重要的是,找到身姿與覺識品質的適當平衡,不要太緊或太松。假如你找到有清新、穩定等特質的平衡時,據說所有殊勝品質都完備了。你需要精進修行才會熟悉。這會製造習性模式,這樣才會在道上進步。假如心變得充滿念頭,就應該壓制一下(譯按:加強專注力)。假如明性減少,就放鬆。假如沒有問題生起,就不需要任何對治法。維持在澄明、覺識與空性的一境中,就是大手印的精髓。(pp. 220-222)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0

文章SW » 2016-06-25, 16:19

松贊干布說:觀自在菩薩的法性(reality-itself)和大手印相配合,禪修是以比喻(analogies)與其所喻物(referents)來說明。

首先,無概念澄明,就如不被風吹動的酥油燈:一個不被風吹動的酥油燈,燈芯的根在燃燒,燈芯的莖是明亮的,燈芯的頭是尖的。同樣的,當心無修整地留下時,它是清新、自然清澈與放鬆的。

第二,認出記憶和念頭為空性的,就像認出一個賊般:藉著認出賊,他就無法偷竊。 同樣的,不論什麼放鬆和興奮的經驗生起,藉著認出它們的本性為空性時,你只以正念〔的覺照〕就能住於大手印中。

生活方式是以比喻與其所喻物來說明。見到「不二」就如母子相遇般:一旦母子相互認出時,他們對此是完全無懷疑的。同樣的,不管什麼顯相生起、不管心憶起什麼,認出它們為大手印。

松贊干布也說:此觀自在菩薩之法,是依據大圓滿來傳授。見到法性(reality-itself)就像遇到一個你以前本來就認識的人一樣。除此以外,吉爾吉斯其他事物是法性(reality-itself)。住留在不認識你自心的狀況,可以像這樣來瞭解:當你碰到一個你以前就認識的人時,你會清楚的認出他。同樣的,單靠性靈導師指出,你就認出自心為法性(reality-itself)。

想法的實相生起為本初智慧,就像樹林裡蔓延的火。在當下不停的想法裡,無任何事物可了知。例如,如果在密林裡點火,所有的灌木和樹都會説明這個火燃燒。同樣的,所有三時粗重、微細的念頭,最初並無起源、且是空性的;在中間時,它們無所在處,也是空性的;最後它們沒有離去,也是空性的。所以它們只是以空性的本智而生起。

諸相自解脫的意義,就如水沒入水一樣。一切顯現為真實相的現象,即是法性(reality-itself)。例如,一旦水泡生起後,它們溶回水中。同樣的,一切現象從法性(reality-itself)生起,然後所有現象在它們本來狀態中解脫。


一旦你已經認清想法的真實本性,當念頭生起時,它們實際上能夠增強本智的出現。想法就像點燃本初智慧火焰的燃料。「當下不停的念頭裡,無任何事物可被了知。」是指在修習的特定階段中,當你的心被層層的想法所淹沒時,有太多的念頭,你簡直無法全部認出它們, 但一步步經由修習來處理,你會把覺識提煉到一生起的刹那,這時,你就認出它們並同時看到它們的本性。此外,你對它們的無源起、無所在處與無離去,會有更深洞察的「觀」。也就是說,你瞭解到它們的本性徹底是空性的。要做到此,你首先必須認出它們,但在這個之前,你可能會被它們淹沒。這整個過程是,轉化想法為修持成熟(spiritual maturation)的援助。這些概念構造,無任何外在介入就自解脫。(pp. 222-224)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6-11

文章SW » 2016-06-25, 16:21

達波仁波切(Dagpo Rinpoche,譯按:岡波巴)教授「董比黑嚕噶」的(Dombi Heruka)願意:就是未被擾動之水是清澈的,無修整地讓〔覺識〕狀態歇息;就如不被雲層遮蓋的太陽,歇在你自己的本性中,不要抑制六識的經驗。在所有時間與所有活動中,不要分心散亂。

當太陽照到池裡清澈的水,水池是透明、清亮的。在這個修習裡,假如你抑制自己的念頭、感受等,任何的著力都會擾動到覺識,這樣就會失去通澈。因此,不要抑制六種經驗, 歇於自己的本性中。在所有時候儘量維持正念、內省與良知的品質,不要掉到追隨六種 經驗的另一個極端裡。

尊貴的札巴蔣稱(Drapa Gyaltsen)說:覺察沒有心的心。如果你看到一些什麼,那都不是心性(mind-itself)。不視而見 即是看到心性(mind-itself)。不要從看不見的心中散亂。

假如你認為心是存在的話,那很好,你就觀看它。你能否指認它的本性?如果你看到什麼,你所看到的不是心性(mind-itself)。不要從看不到的心性(mind-itself)中散亂,因為一旦你分心的話,你就會失去它。

尊貴的薩迦班千(Sakya Panchen,薩迦班智達)說:當自生的本初智慧生起時,所有概念化的東西轉為本初智慧的本性。禪修和不禪修間無分別,且想法融入法界(the absolute nature of reality)中。

吉美祥〔仁波切〕(Kyeme Zhang, 1123-1193,貢塘喇嘛香‧納囊尊竹扎巴)說:在大手印禪修中沒有明確的次序。沒有前行、正行和結行的順序。毋須計算時間或日子。無論何時你記起,維持你的修法與安逸。沒有開始、中間或結束。你自己的 心是無生和不間斷的。在水的例子中,被浪攪起的淤泥,如果你隨它去,就會變得平靜和清澈。至於你被概念化遮蔽的自心,如果你無修整地留它在自己的本性中,它會變得通澈。不要修整,只要安逸。不要收回意識,只要讓它漫遊。不要渴望任何事物,就讓它去。不要固定注意力在一個對境上,就讓它去吧!不要從事很多活動,單只要處於當下。不尋找可以置心之處,就讓它像虛空般的無基礎。不要想著過去、未來或現在,就讓意識清晰。不管想法有無流出,不要刻意地禪修,只要放鬆。簡言之,不禪修任何事物,讓意識如其所是。毋須擔心任何事物,只要知曉所有一切都遷入法身境界中。
(pp. 224-226)
SW
系統管理員
 
文章: 4442
註冊時間: 2012-03-05, 16:23
來自: 台灣台北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大圓滿教法相關書籍出版及摘要翻譯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