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02, 20:24
blairan
圖檔

這本書我看了之後覺得蠻實用的,之前一直想寫上來,但都心有餘力不足,趁有動力時好好享受一杯咖啡的同時,寫一些有益大家和自己的文章吧︿︿,這本書融合是大手印和大圓滿的精要精要修持,裡面教的都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堪布岡夏
圖檔
觀於秘境的授記


這本書的主題,是當代一位堪布,也就是堪布岡夏,所給予的一些教言。我直接從堪布岡夏本人領受這些教授,並在當時就發現它們非常有用。我在一九五七年八月遇見堪布並領受此法,那是我開始面對生命中最艱困,最危險挑戰的初期。

當憤怒在我們內心生起時,那一瞬間,我們可能會被誤導。我們或許會開始爭鬥,或是說出一些將來會令我們懊悔的刺耳惡言或不悅之語。因此,控制我們的內心是極為重要的。若我們減少煩惱的強度,將會極有助益,並且在未來我們得以如此思惟:[當時,事情真的解決了。]

很有可能在某些時候,生命中的每件事都很快樂,安寧且美妙;但也有可能在某些時候,便有受控於煩惱的危險性;當你不快樂時,也有類似的危險性。在這些時刻,我們需要的是佛法的修行。無論在痛苦或快樂的時刻,你都須要修行與教言,就像需要患難中的友伴一般。進行此修持,對我來說助益良多,我希望這對你也能有助益,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

堪布岡夏。旺波是一位後來成為大成就者的偉大學者。他預見到一九五八年與一九五九年的情勢將變得非常艱困,也預見到佛教將遭受到攻擊,許多人會經歷嚴峻的考驗,還預見到佛法修行者將面臨許多的障礙。堪布給予這些甚深教言,使人們不致於受困境所傷而受苦。

堪布岡夏的誕生於雪謙.嘉察.久美.南嘉的家族中,後者為康區雪謙寺的主要上師之一。雪謙.嘉察的主要教師,也就是他直接領受許多法教的來源,則是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其它細節請參考這本書

堪布岡夏在逆境橫掃西藏之前,給予了這些教言。那個時候,有些人準備挺身一戰,認為奮鬥和抵抗是必要的,但是堪布岡夏並不同意:他說戰鬥是野蠻的,且與佛法相違。我們的作戰企圖只是憎恨和嫉妒所引發的不善動機機,而這種動機對佛教徒而言並不適當,且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只會帶給我們不只限於此生,甚至及於來世的長久傷害。

那麼,堪布岡夏究竟要我們在那種動盪的時刻做些什麼呢?他說,佛法並非於我們之外的東西;佛法就在我們心中。因此修行內在,是我們所能做的最有益之事。佛法並不依於外在事物,乃是有賴於我們調伏自心。如果我們能調伏自心,佛法便不會消失。在當時的西藏以及其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如果你唸{嗡嘛呢唄咪哄)(觀音心咒),或許會有被人告密的危險。但是佛法並不依靠持咒而存在。調伏自心,本身即是真正的佛法。我們須要耐性。我們需要慈悲,以及擁有一顆善良的。開展善良之心,最好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遵循這些關於觀看自心本性的特別教言。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07, 15:02
blairan
伏藏師與伏藏

一般來說,所有的佛法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每個不同的教言有其自身獨特所屬的時間與地點。對某個特定時間和地點而言,最合宜的佛法教授,將能特別利益眾生且具有廣大的加持力。這就是將佛法帶入西藏的偉大印度上師--蓮師,以伏藏方式秘藏許多法教的原因。蓮師遍遊西藏,將這些伏藏秘藏於峭壁,湖泊及其它地方,使它們能夠在最有幫助,最有力量的時候被找到。數百年後,伏藏師,也就是伏藏的發掘者,將會現身,在最適當的時候出世且發這些教言。

堪布岡夏,如他自己所說,是一位伏藏師。幾世紀以來,有著許多不同類型的伏藏師,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發掘他們的伏藏。一些伏藏師尋找實體的伏藏,一些則尋找佛法的伏藏。尋找實體伏藏的伏藏師,會在峭壁,河床底下或其它這類場所,尋找到例如金剛杵,普巴杵,不尋常的雕像及其它物品等的象徵物。就佛法伏藏而言,許多伏藏師會找到所謂的"黃紙"。黃紙是蓮師的佛母耶措嘉所寫下的文件,她以極細微的字母寫下了為數眾多的這類伏藏。當伏藏師找到這類伏藏時,會加以抄錄下來,以上是伏藏師找到伏藏的一些方式。

以上這段讓我想起我的主要上師南開諾布仁波切,他也是獨特的心意(夢)伏藏的發掘者,我誠擎的頂禮,祂用最直接的話語,用最先進的方式網路直指傳法,講法,使我們有幸諦聽這些直接和間接的伏藏。

說到"黃紙"我也有個聽聞,我的朋友在跟隨南開師之後,也常常在夢中讀到一些都是用黃紙寫成的文字,雖然內容都記不起來,但不只一次夢到這樣,以這種閱讀黃皮紙書寫的教法,真實性不可考,但畢竟很慶幸有這總法緣。


雖然堪布岡夏是一位伏藏師,卻不同於上述兩種類型。他並不尋找外在物品,文件或其它類似的東西。他說他不是從外在事物中取出伏藏的人,而是從他自己的內心找到伏藏,這使他成為一類獨特的伏藏師。

堪布岡夏的主要學生是邱陽。創巴仁波切,有一天,當堪布岡夏正在創古寺給予教授時,他告訴我們一個關於創巴仁波切的故事。創巴仁波在頸上載著一些寶石,那一兩顆被衣物所包覆的石頭或水晶。先前的創巴祖古們都會在頸上配載這些寶石,第十一世創巴仁波切也配載它們。

有一天他放假休息,到山澗河流,脫下衣服在河中游泳。當他上岸時,寶石已遺失且遍尋不著。這些寶石失蹤了一或兩年,直到堪布岡夏仁波切來到蘇曼寺並給予他一些甚深教言。邱陽。創巴仁波切藉由這些教言,其內在開展了卓越的了證。那時,他恰巧回到那條河流,因而找到了寶石。

邱陽。創巴仁波切就像他的前世一般,配載著這些寶石。但是人們及其各自情況總是不斷改變著,邱陽。創巴年輕時,遺忘了自心本性以及法性為何,那就是他遺失寶時候。之後,他領受堪布岡夏的甚深指引,得以了悟其自心本性,這也就是他尋回寶石的時候了。

堪布岡夏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給予教言,包括透過詩詞及隱。有一位在創古寺閉關的僧侶,請求堪布岡夏給予一些建議。堪布岡夏以一首詩回應,詩中描述的是坐在岩丘頂端的禿鷹。禿鷹有時候騰空飛昇空,有時候低旋地面,然而禿鷹終究仍將死亡,{你了解這教言嗎?}堪布岡夏問道。

這位僧侶博覽群書,回答道,{是的,我了解。岩石及是我們的傲慢。在山丘之頂,禿鷹代表著廣大智識。這就像是高遠的見地,也就是了悟空性與強力論證的見地。有時候,見地像禿鷹,騰空越飛越高,有時候則底旋地面。但如果你沒有實際地修行佛法,有一天禿鷹終將死去。如果你無論如何都將死去,那麼騰空飛高也幫助不大。)這就是堪布岡夏教導禪修重要的方式。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09, 09:41
blairan
具有資格與福報

這一小節大致上在強調堪布岡夏說能接觸到他這簡短的教言是非常幸運的人,他說道:

教言是為具有資格和福報的學生所設計的。這非常重要:你是幸運且具格的學生,也就是你在這方面是不凡的。即使佛法廣傳於世且保存下來,如果你不具福報,將無法實修。

在無上瑜伽密續中,有許多不同的修行方法,大體上可分為需要費力的修行與任運(無須費力)的修行。如大手印傳統中的那洛六法(那洛巴的六瑜伽修持),便是需要努力的修行,這是對於拙火,遷識與幻身等的禪修。在大圓滿傳統中,有{頓超}{妥嘎}的教言,有時需要在黑暗中修行,有時需要在陽光下修行等。上述所有這些修行皆需費力。

無上瑜伽密續的口訣,也包含了易於行持的任運修行........在大圓滿的脈絡裡,任運教言稱為阿底瑜伽或任運阿底,意思即是大圓滿,音譯為[佐千]。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在他的大手印祈請文中,有一段是對於大圓滿的描述:

心無投注,是為大手印。
超越二邊,是為大中觀。
涵攝一切,是為大圓滿。
知一遍悟,願吾等具信。

意思是說,當我們修行時,心無有任何特定的投入,也就是我們並未嚴加關注某事。我們就觀看著自心本性,這就是大手印。我們也可以用別的名稱來稱呼它。即然它離於常見和斷見二邊,位於中道,因此也可以稱為大中觀。因為它是所有意義的圓滿,它即是大圓滿。祈請文的意思是:願我們生起這樣的信心,也就是了知其一,此自心本性,我們即了知一切:大手印即是此,大圓滿即是此,大中觀即是此。這就是所謂大圓滿任運阿底。

心性教言的意義在於:我們根本不去分析外在顯相;反之,我們直視自心本性的本身。當我們看見自心本性,所有現象的空性(空分),即是如此;清楚了知一切的明性(明分),即是如此。我們能夠認出心的自性,這就是所謂的心性教言;禪觀我們的自心。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10, 16:35
blairan
對自身修行的喜悅和振奮

有時候,我們會生起對世間的厭離心,以作為佛法修行的基礎。我們思惟一切現象的無常。我們思惟痛苦,藉此生起對世間的厭離心,因而體認到我們真的需要修行佛法。出於這樣的體認,我們開始實際修行佛法。有時在我們修行時,並不擔心生起厭離心一事,反而是生起喜悅與振奮。我們思惟:能夠實修是多麼幸運啊!即然已經有此福報,重要的即是要修行。這是激勵我我們修行的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透過生起厭離心,另一種是透過喜悅和振奮。現在我們應當使用的方法,是生起喜悅與振奮。

偉大上師巴楚仁波切曾以一個故事來說明我們應如何修行。曾經有個肓人,他到了一處廣大的曠野中,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當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他,他無法分辨東方或西方,無法前往任何地方尋求救援。由於眼肓,他根本不知道怎麼走。當他正思忖著該怎麼辦時,聽到了母牛咀嚼吃草的聲音,一便靈機一動:我可以抓住母牛的尾巴,跟隨牠到家。他緊緊抓住不放手,無論母牛在曠野中漫遊到何處,都緊跟著不放。最後,母牛回到主人的家,肓人也找到了可以幫助他脫離困境的人。

有時我對一個系列教法有興趣,也會有振奮的心情,雖然凡事都很無常,或許一下會覺得南開師說的振動或振撼很大,也常會在一些間裡又消退,但感覺很重要,對教法的企圖心和感覺如果能常常憶持,便會生起很強烈的信心,當經過死亡邊緣,對生起厭離心和降低執著也很有幫助(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經過死亡邊緣)
我曾經用加行上的四思惟,但真的很難在我心中生起那種厭離感,惟有我經驗到一些事,反而讓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好好修行。
我們能夠在今生今世遇到南開師和各上師的教法真的是很幸運,好的教法修一個便行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11, 13:28
blairan
共的前行

共與不共的前行我想大家都比我了解,所以在此我不多詳摘。以我的粗淺了解,要把心轉向道和發菩提心,累積資糧和淨化惡業在南開師的體系裡,已經有足夠我修的了,以上那些加行前行等部份,如果能積於上師瑜伽的狀態,便能很快發展出來。但這本書的開頭主要也分成三部份

這些教言,有三段不同的部份。第一部份是調伏內心的前行步驟。我們都有心,而心的自性是自然,全然地清淨且殊勝,但我們受到迷妄的相對顯相所惑,因此需要訓練,淨化並清淨我們的心。清淨與訓練內心的過程,即是前行法的修持。

第二部份的步驟,是關於直指(心性)的主要修持(正行)。如同以下所要描述的,我們的自心本性需要被指認出來,我們也需要認出它。

第三部分的教言是後續的應用,乃是將甚深的指導融入於關鍵要點中。認出自心本性之後,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我們需要以此教言為道用,並加以應用。當我們遇到痛苦,要能夠解除痛苦;當我們經歷恐懼,要能夠解除恐懼;當我們感到貪愛,攀執和煩惱,或感到昏沉(懶散)與掉舉(躁動),要能夠解除。我們要能用此教言來處理這些,將它們取為道用,這就是結合甚深指導為關鍵重點的後續應用。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12, 15:08
blairan
第三部 瑜伽士的安住禪修

堪布岡夏教言的第二部分乃是正行,亦即是瑜伽士的安住禪修。瑜伽士過著相當簡樸而不複雜的生活,行事從容不費力。同樣地,在瑜伽士的安住禪修中,我們並不刻意努力地進行禪修。禪修並不是徹底檢視萬法,也不是作研究,僅只如是地安住於等持中。這是極其重要的......那麼我們須要做什麼呢?只需要如是地認出心的樣貌,然後如是地於此等持中安住.....


這部份是我最想要重覆實修的部份,跟南開師說的三種最重要的行持一樣,保持禪觀,保持當下,視情況而為。

虔敬與穩定性

虔敬為禪修的關鍵。如果我們有堅定的虔敬心,禪修也將會堅定。如果虔敬心不夠堅定,禪修則不會堅定。如果我們有百分之百的虔敬心,禪修也將會是百分之百;同樣地,如果我們有百分之五十的虔敬心,禪修也將只有百分之五十;........

我們不應想要尋找絕對無缺點,滿益良善功德的上師,因為我們永遠都找不到這樣的人。我們的確需要堅定的虔敬心,但虔敬心的生起是對於佛法,而不是對上師的人格特質。

以上這段話,我常對我的詠春拳學生說:你可以不用尊重我是怎麼樣的人,但你必須在上課時尊重我身上的技術。就好像你要跟誰學一樣技術,你必須對他恭敬,他才會把所有的技能傳授於你,當然這樣講是世俗上,我想佛法的概念也是一樣的道理,尊重上師的傳承與教法才是得到加持的捷徑。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13, 14:12
blairan
止的禪修

一般來說,禪修教言通常會教導"止"與"觀"。許多文本教導我們應先修持寂止,之後再修持勝觀,但在這裡則是同時禪修止與觀。我們領受教導,是藉由直接看著事物而禪修事物的自性。若能做到,心就會變的平和,而能自然地進行止的禪修。同時,我們也能生起勝觀的明性,依照這個方法,我們不作止與觀的區別,而是兩者同時修持。雖然堪布岡夏並未明顯地教導止的禪修,但是學習止禪修有助於我們生起心的穩定性,因此我認為重新溫習止的禪修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段話我想起南開師說何時須要修止,就是老修行者原本有很多的明性經驗,但久而久之卻沒有了這些體驗時,就像變成在外頭被風吹著的木頭。為要活化它,我們就必須再回來修寂止的練習,南開師是以專注於三角的尖,然後於鬆,這大概也是止和觀的雙運練習。南開師還說道,專注太久也不好,所以要放鬆,讓念頭生起再看著它。
通常止的禪修分為有所緣和無所緣的禪修,我想想更加詳解的請參考南開師開示的有關寂止的修持


通常在領受直指心性教言時,會生起某種感覺或體驗,這是好的,無妨,但這種感覺可能不會非常穩定。有些人告訴我,他們領受直指心性教言時發生了什麼事。他們通常會說:他們什麼都沒認出,或者認出了什麼且有些感覺但其已消散。感覺即已改變,終究無多少助益,因此,辨別奢摩他的穩定性,以及勝觀的明性,對我們而言便有其重要性。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16, 08:44
blairan
安住身與心

堪布岡夏的勝觀禪修教言,以四個姿勢要點作為開場:

讓身體挺直,不要言語,稍微張口,並自然呼吸。

除此之外,堪布岡夏也教導了讓心安住的方法:

別追逐過去,莫憧憬未來。僅僅自然安住於當下顯現的赤露平常心,不試著加以修正或{取代}

在這裡,平常心指的並不是失去自我控制而屈服於負面情緒。在這裡所說的平常心,其意義是:對於心自身的本質,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

{赤露}的意思即是沒有覆蓋或其它任何東西遮著。我們只是直接地,如是地安住其中,不試著修正或取代。

當堪布岡夏說(取代),意思是不用一個又一個的方法企圖讓心安住,只是自然地保持原貌,自在安住於赤露的平常心。

前述的安住,是怎樣的感覺呢?

若你能如前所述那般安住,自心的本質是清晰且宽廣,鮮活且赤露的,沒有任何對於念頭或回憶,歡喜或憂傷的關注,這就是覺性(rigpa)。

當我們討論到心的清晰或光明時,有時會理解為某種奪目耀眼的光。但那不是明性的意思。明性指的是能夠了知與理解。它不會停止。我們不會變成某種岩石。這並不會發生:此為心的清晰,了知層面。它也是宽廣的,亦即此明性是廣大的,我們能看見並了知許多事物。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19, 09:53
blairan
心的了知功德

體證心的本質時.....你可稱此為智慧的層面(慧分)。它並非只是空白虛無,而是明性與空性的合一。這是我們實際的體驗。如果真要用想的,我們會說:哦,那就是心的樣子。這當然只是心所產生的一個想法。實際體驗時,我們並不會有那樣的想法生起,而是有一種感覺。這就是修慧,來自於直接,如是地看見心的本性。當我們直接,如是地看見心的本性時,不只是空無一物,一片空白或黑暗;相反地,我們實際經驗到這種智識,並平等地安住於此體驗之中。
在那樣的禪修中,我們會有什麼感覺呢?堪布岡夏的教言說:

在此同時,沒有{影像和聲音就在那兒}的想法。萬法的顯現相續不斷。也沒有{能覺知的此六識就在其中}的念頭。清晰而無概念的覺性相續不斷。

堪布岡夏在較為簡短的教言中說道:

直接地,無論生起什麼,不去改變,亦即自然地安住。

{直接}一詞,來自堪布岡夏自身的殊勝經驗,而會這麼說是有原因的。這些教言並非告訴我們,在尋找心的自性之後,還要試著對心的自性做些什麼,也就是不應分析並追逐之。你或許會想著:一個念頭出現了。此將導致另一個念頭的產生,然後又是另一個,再一個。一開始可能傲慢的念頭,接著可能是憤怒的念頭,然後是越來越多的念頭,這樣,你只是跟隨著念頭,永無止盡。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直接看著我們的念頭。我們直接看著當下的心,直接滋養它。而這相關於心的實際樣貌,亦即赤露無遮。這是堪布所說的[直接地]的原因。

在這一方面我是使用南開師給予的上師瑜伽的教導,由阿字帶入,後來我慢慢體驗到更細微的部份。原本會有叫自己阿完後放鬆的念頭,好像對自己講話一樣,但實質上,對自己提示,這也是一種概念,後來我漸漸較能分辦,有沒有對自己講話,如果當下只是感覺到,雖然內外層面明性不斷,也不分柝判斷,那便是直接的體驗。

Re: 鮮活的覺性--堪布岡夏的心性教言

文章發表於 : 2014-03-25, 14:27
blairan
瑜伽士禪修的益處[b]

堪布岡夏教導如此禪修的功德與益處。這樣的禪修,目的是什麼呢?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呢?如何影響我的語呢?如何影響我們的意呢?首先,文本討論了身體的變化:

[b]在這樣的狀態裡,你的身體保持原貌,不造作,自在而輕鬆。這就是一切世尊之身,也是生起次第的精要。


接下來,文本揭示了如此修行對語的益處:

你的言語離於造作。不需費力追溯音聲之源,僅是單純開放地直接表達任何心中的起心動念。此無生之空性的迴響,從被聽到的當下起即周遍四方。此乃一切世尊之語;此乃所有持咒的精要。

...那麼它對於意的益處是什麼呢?文本說到:

當你的內心安住於不造作的自然中,無論生起什麼好或壞,快樂或悲傷的念頭,離於悲,喜關注之心的本質,是清晰且性空的,無遮且醒覺的。

上面整篇在講如果見到了自性,在身語恴會生起什麼樣的功德,就好像南開師說的,進入上師瑜伽的狀態,是所有一切的棈要,功德本自圓滿(我並非摘取南開師的原句,大概意思是這樣)

最近,我常在動態中處於當下的練習,發現現在的我比以前安住在動態環境中不批判不分析的時間還要長一些了,以前會懷疑一下到底是不是這個感覺,後來能處於這狀態的時間稍微變長了些,就比較沒有疑慮了,因為離於批判和概念就是進入自心的狀態,進入那狀態的時間一剎那,快到讓自己感覺像見到又不像見到,當功力慢慢變深後,就有足夠的明性去感覺到那赤裸的自性。